校园防灾应变与演练规划.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8.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校园防灾应变与演练规划.ppt

校园防灾应变与演练规划.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簡報大綱壹、學校作業流程應變組織[分50人(含)以上及49人(含)以下二種]就減災預防階段而言,為避免學校行政體制過於複雜化,以原行政分組為作業單位,以各處室平時業務範圍及性質來負責各項減災工作。在應變階段,則可依照教職員工人數分組(參照自衛消防編組作業),由校長(指揮官)統合指揮。指揮官校園災害防救應變組織分工表[教職員工數50人(含)以上之範例]校園災害防救應變組織分工[教職員工數49人(含)以下之範例]目的:註明個別家庭災時家庭團聚及聯絡的方式說明:大規模災害發生時,交通、通訊往往相當混亂且可能中斷,家庭成員的團聚,變得急迫卻又困難,學校若於開學之初,即將「家庭防災卡」以連絡單的方式,由學生攜回家,與家長共同填寫,每個家庭有自己個別的內容,平常攜帶於書包、鉛筆盒、身上等,若能貼(印)在家庭聯絡簿的底頁更佳,以便於災時家人團聚及聯絡。觀之過去重大災害發生時,家人互相找尋不但困難,甚至增加了政府救災的負擔,便可瞭解「家庭防災卡」的重要性。每個家庭有自己個別的內容,註明家人災時團聚及聯絡的方式。家庭防災卡(填寫說明)學校對教職員工生平時應加強防救災知識宣導,藉由校園自主性之應變演練,加強人員對於緊急避難、疏散、安撫、安置、救護的熟悉程度,做好準備,養成正確的防救災知識、態度、技能。校園避難疏散地圖是為學校在緊急災害事件發生時,師生避難疏散方向之依據,從教室開始規劃,擴張至單棟建築物,再擴展至整個校園,避難疏散地圖應具備易懂、易操作等功能。避難引導組每學年開學前,應擬定緊急疏散地圖(疏散路線和集合地點),並隨時檢視避難路線是否暢通,如有障礙物時應立即清除或修改路線,並公告周知教職員工生。考量幼兒園及國小一~三年級學生,避難時屬較為弱勢之ㄧ環,因此於安排教室時,盡量將其教室安排於一樓或是較方便逃生之區位,使得學生能於災難發生時迅速避難。避難疏散路線及集合地點之規劃原則疏散路線應盡量避開有潛在房屋倒壞的地方或穿越建築,集合地點應選擇操場、大面積空地為宜,若疏散路線過長或曲折,可先規劃教室旁之綠地、空地為第一疏散空間,再轉進至最終集合地點(操場、大面積空地)。不同班級的疏散路線不可交織,若相互匯合,應考慮路線的寬度及容量。疏散路線規劃可融入升旗時班級前進路線。規劃急救站之設立地點,以鄰近最終集合地點及校門為宜。建築內→建築外→第一疏散空間(若有必要)→最終集合地點適用於人員在教室。各棟建築物依照樓梯的座數,將教室做分組,依據學生依據教室位置所分配的樓梯位置方向進行避難。教職員生等地震稍歇後,儘速避難到第一疏散空間,再轉進到最終集合地點。建築外→最終集合地點適用於人員在室外活動。由上課中老師帶領或學生自行避難至最終集合地點。14/86臺北縣板橋市海山國民小學防災地圖避難疏散路線及集合地點之規劃原則避難疏散路線不能夠穿越溪流、溪溝,盡量利用現有道路。不隨溪流向上或向下走,不經過危險路段、陡坡區。避開有潛在倒壞的擋土牆、駁坎。不同班級的疏散路線不可交織,若相互匯合,應考慮路線寬度及容量。避難場所應選在對外交通方便,安全穩固之高層教室。避難場所之空間需能容納全體師生之生活作息。若學校被選為地方之淹水避難場所,則空間需能容納淹水潛勢區居民日常生活作息。不能位於可能崩塌之潛在區,不能位在陡坡之下。不能有孤立的腹地(不易與外界聯絡)與外界需有安全的通路規劃。急救站之設立地點,以在避難場所內為宜。時機:校長/(代理人)判斷需要進行緊急疏散避難時,判斷基準如下幾乎所有人會感到驚嚇恐慌。搖晃劇烈以致站立不穩,行動有些困難。高處物品掉落,傢俱、書櫃明顯移位、搖晃或翻倒。聽到「碰、碰」巨響,此代表部分建築物之磚牆或混凝土受擠壓破裂。部分建築物受損嚴重,牆、樑、柱開爆或明顯變形甚或倒塌(此情況下,教職員工生可自行啟動疏散避難,可不必待校長指示)。等待強烈地震稍歇時,即儘速進行疏散避難(強烈搖晃當下,難以展開行動)。地震避難疏散參考程序補充說明:地震來時的情境很複雜,大致分類說明如下:情境一:輕、中度搖晃,有一些擔心,有些人會問問左右的人「是不是地震?」,也會抬頭看看吊燈等是否搖晃,以確定地震已發生。建議動作:「躲在桌子底下或以低姿勢躲在沙發或床旁邊」,以避免被倒落物品砸到而受傷。若屬土塊厝、磚造、老舊耐震性能不佳或因裝修打掉過外牆、梁、柱的房子,則需採取避難疏散行動。說明:此情況下,台灣的房子一般是不會倒塌的,通常不需採取緊急避難疏散的逃離行動,但置於高處又未固定的物品可能掉落,因此保護頭頸部避免被掉落物品砸到為重點。情境二:搖晃劇烈、站立不穩,行動困難,幾乎所有人會感到驚嚇恐慌、高處物品掉落,傢俱、書櫃、衣櫃移位、搖晃甚或翻倒。建議動作:建議當下「躲在桌子底下或以低姿勢躲在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