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出路.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出路.doc

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出路.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6-浅谈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出路[摘要】近几年,语文习作改革已是星之火可以燎原,新课程的理念被广大语文老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试图努力去落实。但是,实际收效甚微。语文课堂习作教学却正在远离“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远离语文课堂习作教学的宗旨,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特别是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出现语文教师不知怎样教才能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小学生怕写习作的现象都相当明显。如何让小学生的习作绽放他们独特的风采,这是今后习作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如何让小学生开心地、主动地写习作,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写作兴趣,养成勤奋练笔的好习惯,这是迈向习作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关键词】新课程习作教学生活实践从今年我县教育局组织对全县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期末抽检测中了解到我县五年级的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不少。习作要求“给长辈或老师写一封信,告诉他(她)一件你感到很新鲜或很得意、很烦恼、很后悔的事。题目自拟,字数在400个左右。要注意写信的格式,说话要得体,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做到语句通顺,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习作围绕新课程的理念,检测是否达到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检测结果却是平均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空卷,及格习作62%,优秀习作约16%,大部分的学生习作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缺乏真情实感。“说现代的话,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作文秘诀》)。可我们的小学生却越来越觉得习作特别难写。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习作教学陷入困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一、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当前习作教学仍立足于“习作知识、技巧,以‘教师命题一教师指导一学生习作一教师批改一教师讲评’为基本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知识、技巧为重点。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迅速达到优秀习作的“标准”。这样一来,小学习作教学就存在着严重的弊端:1、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不少教师希望通过自己的秘法传授能够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以毕其功于一役。可心急怎能吃得了热豆腐?本人经过调查发现,在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许多学生闻文色变,不知怎样写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教师习作教学有时的无序性、随意性和盲目性给学生带来困惑;习作内容充斥着“假、大、空”,质量欠佳等都造成学生对习作缺乏信心。2、习作教学的异化现象日趋严重。不少学校的习作课紧跟考试(不是不该跟,而是过犹不及),试卷上出什么题就写什么题,呈现出一种盲目应试、散乱无序的状态。3、程式化、机械化现象十分严重。在模式化枷锁的桎梏下,学生只知道按照老师秘授的套路“为赋新词说愁”,却不懂得习作本应该是自我性情与真实心迹的自然宣泄流露。有些语文教师指导习作教学时,是先拿范文念念或说说问题,这种程式化思想辖制下的简单化、机械化的做法,这样不仅有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导致了学生写作兴趣的丧失。严重地制约着写作主体语言与思维的发展。要转变这种状态,就必须改变习作教学的呆板模式。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的写作压力,最大程度地释放他们的写作潜能。试着让学生以一种洒脱的“游戏心态”,以一颗“玩心”来对待习作。让习作教学“活”起来,习作课堂活起来,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起来;思维活起来,学生的笔下才会活起来。二、造成当前小学生习作存在严重弊端的原因当前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不尽如人意,常慨叹不已;反过来,学生对习作兴趣索然,甚至讨厌害怕。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语文教师的不擅长写作既然教师要求学生要会写作,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师又能写多少呢?在执教中,就有学生要求:“老师,您先写一篇习作给我们看一看,这样我们就容易写了。”“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分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会画、音乐教师会唱。”因此学生提的要求并不过高。一个语文教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怎么可能去指导好学生作文?要是自己都构思不出文章,又怎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教学当中去,以便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但由于语文教师对语文的冷漠和不擅长,往往充当了“说文”而不是“作文”、“是批评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正因为教师的“外行”,致使在评点学生习作时往往流于空洞说教,或隔靴搔痒,或优劣颠倒,把学生习作中许多精彩之处作为“劣质品”处理掉,本人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现深感惭愧!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习作,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的“桃李效应”。教师若能写出好的散文,学生也能写出好的散文;教师的文章若能发表,学生的文章也能发表;这种事俯拾皆是。如冯骥才、从维熙同读于北京四中,同一语文教师的影响,使他们同时爱上语文,爱上文学并成为著名作家。这不能不说是擅长写作的语文老师引导他们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