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1.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1.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23核舟记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3核舟记课题23核舟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2、学生在掌握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3、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词语。重点难点1、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词序和重点句子的翻译。重点2、学生在掌握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会结合注释翻译文言语句。难点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大本练习册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人复备一、复习导入1、提背课文1-4段2、检查1-4段重点字词及句子掌握情况。二、精读5-6段,疏通文意第5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第6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ī,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三、理清思路,弄清顺序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2.辨明说明顺序。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四、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2.船头3人中,为何先交代苏东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从佛印说起?明确:由此问,引出关于说明顺序的话题,进而分析第3段先总后分、分说部分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3.讨论本文的中心。明确: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五、拓展延伸思考: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学生背诵课文,以接龙的形式进行。以抢答的形式进行,小组加分a、学生自由朗读第5-6段2遍;b、全班齐都课文第5-6段;c、指名学生范读第5-6段,师生共同点评;d、学生再读课文并通译第5-6段,遇到疑难小组间交流,再有疑问全班一起解决。学生通读全文,思考问题,并自己组织语言回答;根据老师讲解,补充整理。学生再读课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