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doc

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七树庄学校马春辉现在的一部分初中生,受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悲观消极、自惭形秽、妄自菲薄,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外国的一切,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表现出不屑一顾,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一种漠视甚至嘲讽,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哈韩族”、“哈日族”。这种现象应成为义务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历史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综观新课程改革之后的教材,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历史教材中,渗透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这些内容大致可归纳如下: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这一精神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他们所展示的都是这样的精神。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一精神的本质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风里来雨里去,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已任,为国为民无私精神的体现。3.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向来以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富于创造力而著称于世。所谓“奉公以勤,律身以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集中体现了这一美德的内涵。教材中,墨翟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马钧发明翻车,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都是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4.不畏强暴,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的鲜明标志。在历史教材中,具备这种精神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徐悲鸿公开表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决不趋炎附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这些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历尽艰难并不断走向强盛的巨大动力。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要想真正的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一.历史教师必须自己有正确的史观,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并在历史教学中不断的渗透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其言行处世态度都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二.历史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每一历史现象的评述,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相关知识。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是,即使如此,其涉及的知识也是极其广泛的。这就对历史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宏博、专精、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三、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都是十多岁的青少年学生,他们的知识面不宽,语言词汇的积累也很有限。因此,教学语言应该注意口语化、通俗化,尽量避免使用生僻的词汇和晦涩的语言。同时,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师语言在做到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准确严谨,具有科学性。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有了过硬的语言功夫,才能动情引趣,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从而引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和祖国的热爱四.历史教师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要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能很好的处理课堂中一些突发事件,否则连教学任务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就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了。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因此做为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掘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激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