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doc

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发〔2011〕19号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各市、区委和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工委和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市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和直属单位:《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2011年3月23日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苏州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序言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开发利用的程度,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苏州把握住了乡镇企业发展和浦东开发开放两次重要的历史机遇,将区位、人文、开放等优势整合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有力地支撑了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两次历史跨越。“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不断创新政策、构建平台、改善环境、优化服务,全市人才发展呈现量增质升的新态势,人才发展与产业发展进入互动并进的新阶段。截至2010年底,我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4.9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6.2万人。目前,全市共有3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居全国地级市首位。139人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不相适应的地方:人才资源总量不足与结构矛盾同时存在,人才创新能力和人才国际化水平总体还不够高,企业人才开发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才工作品牌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未来十年,是苏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苏州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人才资源全球配置的根本趋势不会改变,长三角城市群对人才资源的虹吸效应不会衰减,区域人才结构调整与新型城市化步伐仍将同频共振。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宏观形势和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国际人才流动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立足现有的优势,应对未来的挑战,进一步增强人才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与合作,提升人才开发水平,强化人才能力建设,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以人才优先发展助推转型升级步伐、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奠定创新发展优势。一、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谋划投身人才竞争的全球战略,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制度,加快构建人才资源开发的社会化格局,加快创造人才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各区域、各产业、各领域人才的竞相发展,实现人才总量、质量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为“三区三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慧引擎。(二)基本原则服务发展、以用为本。把服务“三区三城”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工作目标和政策重点,以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的成效检验人才工作成果。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尊重知识、珍惜人才,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发挥人才价值。突出重点、高端引领。以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整合国际和国内资源,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形成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社会事业领域重点人才和高技能骨干人才的集聚效应和竞争优势,切实发挥高层次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努力推进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体制内人才的协调发展,加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的分类指导,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人才开发格局,促进人才能力的全面发展和人才质量的整体提升。优化环境、激发活力。着力打造有利于人才实施才干、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优化人才工作的投入机制和人才发展的保障机制,建立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富的激情与活力。开放创新、面向国际。顺应人才国际化潮流,以开放的胸怀学习和借鉴先进的人才资源开发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化人才市场和国际人才资源,遵循国际惯例,把人才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