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8KB 金币:12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专题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

专题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2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专题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大纲]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解读]1、掌握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2、重点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3、掌握世界某些区域因自然因素的变化而形成的非地带性规律。(2010·安徽模拟)黄土高原的形成有“风化残积说”、“水积说”和“风成说”。多数科学家认为,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成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到大风,往往风卷沙尘,遮天蔽日,当大风减弱或遇到秦岭,大行山等高山阻挡时,便降落先来。经过几百万年不断地积累和环境的演变,逐渐形成了黄土高原。(4)运用整体性原理说明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演化过程?(6分)CAB(2010·厦门外国语学校第二次月考)读世界某区域图,回答24-26题。24、关于图中山脉D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C.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D.太平洋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相撞形成25、关于图中C处的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属于经度地带性分布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属于垂直地带性分布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布D.温带荒漠带,属于非地带性分布(2010·皖北联考)读某山地南北坡垂直带谱图,回答29—30题。29.关于该山叙述正确的是A.该山是断块山B.该山位于南半球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G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上升D.该山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30.关于该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带谱叙述正确的是A.南坡带谱比北坡丰富,因为南坡海拔高B.G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气温低C.E自然带在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南坡,说明南坡水热条件优于北坡D.与F相似的水平自然带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的海拔会更高定时训练(2008年山东卷)图2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B.山地针叶林带C.山地荒漠带D.山地冰雪带2.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它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A.降水B.下渗C.蒸发D.地表径流(2010·常德阶段性检测)读“我国局部地区图”,据此回答3~5题。3.图中a山脉两侧山麓分布的自然带分别是()①北侧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北侧为高山草甸带③南侧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④南侧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②③B.①④C.③④D.②④4.a山脉两侧山麓分布的自然带不同,这种变化属于()A.纬度地带分异B.经度地带分异C.垂直地带分异D.地方性分异5.关于A、B两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①B河流汛期长②A河流汛期长③B河流含沙量小④A河流含沙量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图完成6--8题。修建水库ⅡⅠ水库周围降水增多ⅣⅢ6.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7.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8.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④9、材料中新网珠穆朗玛峰2008年5月8日电北京时间今天上午九时许,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活动获得圆满结束。圣火成功在珠峰之巅传递,首次成功点亮这个世界最高峰,创造了奥运圣火登上世界第三极的新纪录。材料珠穆朗玛峰地区的自然带分布图原定的北京奥运火炬是从珠峰南坡登顶,从北坡下山。新方案将原来的“南上北下”改为“北上北下”。(1)如果按计划设想,登顶队员“南上”,经过的垂直自然带是(2分)()A.常绿阔叶林带一高山草原带一高山草甸带一高寒荒漠带一积雪冰川带B.高山草甸带一高寒荒漠带一高山草原带一高山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C.高山草原带一高寒荒漠带一高山针叶林带一积雪冰川带D.常绿阔叶林带一高山针叶林带一高山草甸带一高寒荒漠带一积雪冰川带(2)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