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过秦论》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过程和方法: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重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难点:结合课文示涞奶氐悖槟晌难源史ň浞ㄖ叮鸩秸莆瘴难宰执示?运用规律。教法:讲练结合教具:多媒体教时:2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第一课时一、自学释疑、同伴互助(一)自学释疑1、生字膏腴(yú)陈轸(zhěn)..鞭笞(chī).召滑(shào).蒙恬(tián).墨翟(dí).遗镞(zú).藩篱(fān).孝公既没(m?).俯首系颈(xì).瓮牖(w?ng)(yǒu)度长絜大(du?)...1劲弩(jìng)朝同列(cháo)一夫作难(nàn)蹑足行伍(háng)....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1)约从离衡(通“横”)(2)合从缔交(通“纵”)(3)制其弊(通“敝”)(4)陈利兵而谁何(通“呵”)(5)倔起阡陌之中(通“崛”)(6)赢粮而景从(通“影”)(7)百有嗄辏ㄍā坝帧?)(二)探究解疑1、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一、(1——4)秦朝兴亡的历史过程(记叙)二、(5)秦朝灭亡的原因(议论)2、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崛起:秦孝公政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结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3、第二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发展: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政策:蒙故业,因遗策结果:强国请服,弱国入朝。4、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鼎盛:秦始皇政策:前期——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后期——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民)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以弱天下之民。(弱民)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防民)结果: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二、训练操作、反馈矫正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黄河水道的通称.(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3)流血漂橹.(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5)以为桂林、象郡..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2崤山以东盾牌吝惜把??作为山东省份使船前进的工具爱惜、爱护、喜欢以为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2)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4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招致(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6)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逃走的人(7)却匈奴七百余里使动用法使??退却(8)约从离衡使动用法使??离散(9)外连横而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动用法使??灭亡(11)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使动使??弱(12)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3)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蠢(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作动用词变小,变弱三、延伸迁移、总结归纳1、拓展迁移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诗选取了哪两个细节?说明了什么实质?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2、课堂小结四、拓展练习将课文第三段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一、自学释疑、同伴互助(一)自学释疑1、讨论并分别说明下列各句的特征。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③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