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预防ICU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本文主要叙述了ICU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从这些方面进行讨论,对ICU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做好及时的预防,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护理措施干预,从而有效的防止ICU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标签:深静脉血栓;ICU;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DVT)指的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的凝结,从而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在这种症状在临床上比较普遍,是外科术后后的一种并发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有DVT后,对肢体的神经功能、生理功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1],增加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严重的话,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临床资料显示,大部分患者的发病位置大多在下肢深静脉,可能会发生在下肢的近端或者是远端,下肢的近端位于腘静脉或其以上的部位,下肢的远端位于腘静脉以下的部位。下肢近端DVT是肺血栓栓塞栓子主要的来源,如果未给予及时治疗,就会加重病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甚至会导致残疾,严重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死亡。特别是引起肺部血栓堵塞后,会直接造成患者短时内的死亡,所以,对于手术患者,提早的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是很有必要的[2]。临床结果显示,重症监护病房内即ICU内的重症患者,有较高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有报道指出,ICU内的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31%,远超过了普通人群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因此,对ICU患者进行护理,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预防ICU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做一综述,旨在为预防ICU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提出理论依据。1引发ICU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1.1制动ICU患者多为重症昏迷患者,由于患者的各项身体机能处于衰退阶段,患者的血管损伤或者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因素,患者极易受到损伤,患者的病变部位会因为长期卧床使得血液循环减慢,进而出现肿胀,由于患者自身的血管壁弹性的减弱,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所以,对于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需在常规手术护理中结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4]。1.2手术手术的时间与与深静脉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手術持续的时间越长,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越高。在手术的过程中患者处于应激状态,较容易引起多种生理反应,使血液的溶度增高。患者在手术的过程中身体当中的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增多,血小板的聚集性也增强,血液极容易发生凝固,形成血栓。且在手术的过程中下肢输液、静脉牵拉都可能会导致血管不同程度的损伤。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可能会导致肌肉的松弛以及使肌肉的紧张性丧失,减慢血流的速度,造成静脉淤血。在手术后使用止血剂,抗凝物质减少,增加血液的凝固性,最终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1.3其他ICU患者在心力衰竭症状时,尤其是右心衰或者是低血压时,外周循环的血液瘀滞,下肢静脉的血流缓慢,极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形成。ICU患者因病情治疗的原因,需要进行频繁的采血进行病情诊断,病情严重的程度与每天的采血量呈正相关,病情越严重每日的采血量以及采血次数越多。过多与过于频繁的静脉采血对静脉内膜进行不同程度的损伤。此外,因病情的需要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的患者,尤其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的患者,腹内压的增加会导致下肢血液回流的减慢,静脉瘀滞加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大幅度地增加。镇静剂以及肌松剂的长期使用,导致患者的运动主动性减少,下肢肌肉的收缩性下降,患者的静脉瓣膜功能逐渐丧失。大量使用脱水剂,使患者体内的血液粘稠度逐渐上升,凝血酶原释放,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增加提高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2深静脉血栓的护理2.1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发生危险的总结,在临床实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型的护理策略,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作为预防的重点,主要采用物理的方法对患者的下肢血液回流产生促进,加强血管的保护。评估ICU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可能性,并且要对高危的患者加强评估。一般静脉血栓的高发期是术后1~4d,在此期间注意加强对下肢肿胀程度肤色温度以及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的观察,对比观察,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时将下肢抬高20°~25°,促进血液回流;卧床期间可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翻身[5]。按摩的主要方法为:将跟腱作为起始点,从上到下对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进行挤压,时间大约为10min左右,并对患者被动活动足踝,可以用一只手将踝关节固定,用另一只手将前足握住,对踝关节进行屈伸、足内翻,并配合深呼吸进行练习,对下肢静脉的回流产生加速的效果。另外也可以采用加压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以及足底静脉泵等机械装置对收缩小腿肌肉进行辅助,用来增加对深静脉血管的压力,从而能够达到促进静脉血液回流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