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化常识 马作峰.ppt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8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文化常识 马作峰.ppt

古文化常识马作峰.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文化知识第一节记时方法一.纪日法何谓干支:干支:就是干枝,天为干,地为枝。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甲子: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六十甲子排列顺序六十甲子顺序纪日,周而复始,循环不断。如今天是甲子日,则明天是乙丑日,后天是丙寅日;而昨天则是癸亥,前天则是壬戌。此外也有用天干记日,或地支记日。特定日子的名称二、纪时法三、纪月法四、纪年法干支纪年东汉光武帝时,开始通行。是采用60甲子,周而复始地计算。如,辛亥年(1911,1971,2031),甲午年(1894,1954,2014)。如,2004年是甲申年,2005年则是乙酉年,2006年是丙戌年,2007年是丁亥年。星岁纪年(略)生肖纪年即十二属相。古人将12种动物与12地支、五行相配,循环表示年份。凡子年生的皆肖鼠(属鼠),丑年生的皆肖牛。生肖纪年始于东汉,一般都是民间口头使用,文献少有使用。生肖五、节气24节气表六、节日春节上元(元宵节)上巳(禊日)曲水流觞寒食时间:清明前二天习俗:禁火,吃寒食有关人物、诗词:晋文公介之推足下别来无恙。清明时间:24节气之一。约在阳历4月5日。习俗:踏青、扫墓。有关人物、诗词:唐·杜牧《清明》端午节七夕(乞巧节)中秋节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腊八时间:农历十二月初八习俗:吃腊八粥有关人物、诗词:释迦牟尼祀灶日(小年)除夕第二节年龄称谓1.出生时期初度:出生之时。后指生日,如“四十初度”。2.幼年时期周晬(zuì醉):周岁。也叫晬日、晬盘日。孩提:2-3岁。3.童年时期龆龀(tiáochèn条趁):7-8岁。龆与龀,均谓儿童换齿,即脱去乳齿,长出恒齿。幼学:10岁。总角:借指童年。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垂髫(tiáo条):借指童年。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又称髫年、髫岁、髫龄等。4.少年时期志学:15岁。成童:15岁。束发:15岁前后。古代男孩成童时将头发束成一髻,因用以代称成童。又称结发。5.成年时期弱冠(guàn贯):指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郑玄注:“成人矣,敬其名。”唐•孔颖达疏:“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为成人的标志,因以称男子二十岁或二十几岁的年龄。及笄(jī基):指女子年满15。笄,即发簪。盘发而用簪插之,称加笄,为女子成年之礼,相当于男子的冠礼。古代女子已许婚者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未许婚者,二十则笄。因称女子年达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龄。6.壮年时期而立:指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南宋•朱熹注:“有以自立。”又称而立岁、而立之年。有室:指男子30岁。《礼记•曲礼上》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上古习俗男子三十而娶,授以室,故称。男子三十岁亦称“壮”。东汉•刘熙《释名•释长幼》:“三十曰壮,言丁壮也。”又称壮室。7.中年时期不惑:指四十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朱熹注:“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后以“不惑之年”用作四十岁的代称。强仕:指男子四十岁。《礼记•曲礼上》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释名•释长幼》:“四十曰强,言坚强也。”又称强、强仕之年。8.老年时期艾:指男子50岁。又称艾服、艾服之年。耆(qí奇):指60岁。又称耆年、年耆。老:70岁。耋(dié迭):指80岁。耄(mào茂):指90岁。有时也泛指八九十岁。期颐:指100岁。因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此时饮食、起居、动作需人养护,故曰颐(颐,养也)。艾耆:五六十岁,也称耆艾。耆老:泛指六七十岁。又称老耆。耄耋:泛指八九十岁。耋期:八十至百岁的高龄。耆耄:泛指60岁以上的老人。知命:指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人到了五十岁,才认识天命。又称知命之年。花甲:指60岁。花甲本指六十甲子,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又称花甲之年。耳顺:指60岁。从心:指70岁。古稀:指70岁。语本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第三节避讳方法1.避讳概述在封建社会里,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注,古代一般避名不避字)避讳分避正讳和避嫌名。正讳即所避之名相同的字。嫌名,指与所避之名音同或音近的字。一般说,礼不避嫌名,但历史上有很多连嫌名都得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