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日本茶道漫谈和中国的茶文化历史相比,日本茶道的历史算不上久远。日本茶学界一般认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传教大师最澄和尚于9世纪初叶从中国带回日本的。据说,传教大师将带回的茶种子种植于近江坂本的日吉神社,从而形成了后来的日吉茶园。而日本正史中关于茶的最早记载为弘仁六年四月,在随后的三百余年间,却再也找不到关于茶的像样记载。直到1191年,荣西和尚从中国时再次将种子带回日本,将茶种植于寺庙内,从此茶饮习俗逐渐在僧人中间流行开来。1214年,将军源实朝因醉酒引起头痛病,久治不愈,最后喝了荣西和尚进献的茶后才摆脱了病痛。荣西和尚借机宣扬茶之德和饮茶的好处,如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阶层普及开来。因此,日本的饮茶文化从一开始便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即僧人茶和武士茶。日本僧人自己种茶、采茶、饮茶,茶已经成为僧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僧人们在平淡的饮茶中充分体现出脱俗的隐者风范。而与僧人茶相对应得武士茶,则显得奢华而热闹。不管是僧人茶还是武士茶,都有着浓厚的中国饮茶文化的烙印,这段历史常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前史。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的创立是直到15世纪末有村田珠光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是为饮茶行为注入思想的第一人,被后人奉为日本茶道的茶祖。其后继者又逐步制定了更为详细、系统的规范,如厘定了茶会的种类,规范了茶器具的种类,确定了茶室、茶园的格局等等。日本的茶道界出现了许多流派,其中里千家流表千家流派和武者小路千家流派逐渐被视为茶道的正统,至今依旧占据着主流地位。大致说来,日本的茶道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物质性的,包括茶室、茶庭园和茶会中所使用的一切器具;第二部分是精神性的,如茶会中主人通过各色器具的搭配组合所营造的精神境界,主人与客人间的思想交融精神追求,以及茶道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所积淀下来的与禅密切相关的一切哲学内涵等;第三部分则是介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具体的点茶和饮茶动作与流程。茶道思想因时代、流派不同而略有差异,甚至因人而异,但其根本的核心始终没有超越千利修亲定的“和、敬、清、寂”的范畴。日本近代著名茶人田中仙樵对“和、敬、清、寂”理解:“和,指人与人之间的相和乐,圣德太子宪法第一条便是‘以和为贵’,上下和谐、朋友和谐、夫妻和谐,人类缺乏和谐便没有了和平的世界,‘以和为贵’是茶人的信条。”“和”所追求的是主客之间心灵的默契与沟通。“敬,尊敬长上自不待言,茶人追求的是对所有人的敬。敬是一种礼,敬的反面则是轻蔑,无敬则易引起纷争。和与敬是与人圆满相处之法。”能真正做到的敬,便具备了无差别之心,而无差别心则是修炼者所者所必备的,自然为茶人所追求。“清,为清净之意,之心无邪念。其反面为不净,心之不净则为一切欲念、烦恼的起因。茶道便是以抑制不净之念为己任。”清,代表吴俗欲的清净之心,是一种境界,是茶人的追求,而茶道则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寂,指寂灭为乐,指放下所有思虑的一尘不染的心境,也就是达到心无杂念的状态。这种无念无想的境界是茶道的最重要的目的。”然而步入现代,茶道的思想性似乎有被淡化的倾向;而同时,过于重视思想方面的追求的传统茶道似乎也有高高在上之感,因此当今日本各类介绍茶道的书籍逐渐将练习茶道的益处与庶民平日生活挂钩。这类实用性茶的目的与益处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五个方面:可以学习到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各类礼节茶道最终是一种人与人在特定环境下交往的形式,茶会中有一套固定的准则,并且十分注重礼仪。因此,习茶,即在茶会礼仪、做法等准则的熏陶与训练下,人们可以掌握各类礼节,而这又会得用于日常社会生活中,从而使家庭人际关系、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乃至于陌生人相处的关系都变的融洽。让动作变得更为美观茶会整个过程中的一系列动作,包括坐、立、行、持物、取放物等,都是经过数代人的洗炼优化后最终确立并规范下来的,可以说已近乎终极的合理、优雅与美观,其中没有一个多余浪费的动作。因此,习茶自然会纠正平时的不良习惯,养成优雅姿态。减轻压力,解除烦恼生活节奏越快,生存环境越复杂,人们的压力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压力也就越重。而茶会,从茶庭、露地到茶席,乃至一切布置,包括茶的品饮本身,共同营造了一个安静、和谐的氛围。置身其间,自然可以放松精神,安定情绪,解除紧张感,并且宜于内省。丰富人的感性生活茶道重视季节感,这一点以茶花(即茶上的插花)的表现最为明显,在服饰与道具的变换上也有体现。茶道重视与自然合一;重视协调统一,如我们一再提及的道具的组合;重视每个细节,无处不精心。这一切自然丰富了人的感性世界。开拓视野,提高修养茶道的内涵不仅仅是茶,还涉及到日本文化的多个领域,与花道、香道、书道、禅道等息息相关,并且继承了历史渊源,其文化沉淀深厚,是一门实践素养学。茶道正式茶会的顺序:通过露地来到茶室露地中铺有各式石头,被称为“飞石”,其种类、铺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