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797 大小:3.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doc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8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一)一、朝代传说类①三代夏、商、周。②三王伏羲、燧人、神农。③五帝有三种说法:其一,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臾。其二,皇帝、颛臾、帝喾、尧、舜。其三,少昊、颛臾、帝喾、尧、舜。二、地理类①三山相传是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②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辖京都及附近地区。③四海东海、西海、南海和北海,泛指海内之地,也泛指全国各地。④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国语》及《史记》中专指太湖及附近的湖。⑤五方东、南、西、北、中,各处。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⑥六合天、地、四方,泛指宇宙或天下。⑦八荒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面荒远之地,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⑧九州古代天下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泛指中国。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4.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5.古今地名中国:九州、华夏、四海、神州(大都——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开封京口——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诚——南京临安、钱塘——杭州姑苏、吴郡——苏州淮上、江都、维扬——扬州会稽——绍兴长安——西安奉天——沈阳直沽——天津)成都:锦官城三、官职类①三公周: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太尉、司徒、司空。明清:太师、太傅、太保。②三老古代掌管教化的官。③三军中军、上军、下军,或者中军、左军、右军。中军是三军统帅。④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四、天文历法类①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②三春春季的三个月:孟春、仲春、季春。③五行金、木、水、火、土。④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⑤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⑥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1.干支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辛未三月。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即位要设立年号)如崇祯十四年。3.纪月常用序数(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阴历每月初一称“朔”,十五称“望”,十六叫“既望”,月末一天称“晦”。4.干支纪日如:元丰六月丁丑。5.用十二地支纪时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die晡时日入黄昏人定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现代时段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旦:早晨(夙)中午:(日中、亭午、晌午)傍晚:暝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宗法类①七庙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右三昭三穆。后以七庙为王朝代称。②六亲《左转》中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史记》中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后泛指亲人。③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④五常也叫“五伦”,使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⑤三从四德“三从”指妇女幼从父,出家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颜、妇功、妇容。这都是古代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⑥九族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上推四世,下推四世。六、礼俗类①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②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延引上殿。③三教九流儒教、释教(佛教)、道教为“三教”;儒、道、法、名、墨、阴阳、纵横、杂、农等九家派别为“九流”。七、乐律类①五声又叫“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②六律我国古代律制,古乐的十二调,即阴阳各六个调。八、科举类科举职官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①两榜唐代进士会试分甲乙两科,称为两榜。清代会试(进士)、乡试(举人)为甲榜、乙榜,合称两榜。②五魁科举乡试中的前五名。③三甲始于宋代,殿试分为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三甲第一名叫传胪。明清始沿用,一甲限三人,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④八股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文体,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