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试题命题意图二、考点与能力要求三、双向细目表四、具体解读试题25.唐朝前期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执行。当时所有以皇帝诏敕形式颁行的政府诏令,既须皇帝画敕,又须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并经政事堂盖印,否则便不具有合法性。由此可知()A.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决策机构已形成B.皇帝与宰相的权力都受到了一定制约C.政事堂会议形成了民主政治的雏形D.朝议制度减少了君主的决策失误26.唐时长安、扬州、荆州等大城市中都出现了坊中贩卖的情形,洛阳也出现了临街开店的局面。同时,当时有诗对商业发展也言“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当时这些现象表明()A.中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南方文化发达B.商品经济发展,市井文化的繁荣C.对当时的商业等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27.咸同年间,以湘淮系为主的地方军政大员的权势明显增强。清廷利用湘淮督抚内部的矛盾进行分化制约,安捧非湘淮人员牵制湘淮督抚,自如地调动包括湘淮督抚在内的各地督抚。据此推知()A.湘淮集团凝聚力逐渐降低B.湘淮督抚专政与朝廷分庭抗礼C.清政府的中央集权面临危机D.清政府用传统方式进行统治【命题解题思路】改编自2016·陕西宝鸡一模·27,考查知识为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动与经济逐步融入世界,考查能力为整理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准确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改变目的是让学生能灵活掌握“经济逐渐丧失独立”与“经济的半殖民化色彩”的不同提法但内涵相近。题目的表格中显示了中国进口和出口的大幅度增加,出口和进口的货物结构也表明了中国成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材料对民族工业的发展仅涉及一小部分,故A项错误;表格也不是贸易逆差得到扭转,故C项错误;表格对小农经济解体无涉及,故D不符;表格中显示出了中国日益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B项正确。29.1919年6月,北京《晨报》就政府派军警抓捕上街演说的学生发表时评:“打雷,闪电,下雨,一时天地如晦。记者这个时候,不禁发了悲天悯人的感想,何以故呢?因为老天大怒的时候,正是那几百位青年学生被围的时候。”《鲁迅日记》记载当日:“晴,下午昙(多云)。……晚大风一阵后小雨。”两者对当日天气说法不尽相同,对此正确的看法是()A.时评带有明显政治倾向,存在夸张描述可能B.前者是记者的亲历见证,晨报叙述应为准确C.后者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记述应为真实可信D.日记是第一手可信史料,鲁迅的记载应采信30.某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例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据材料可以推知()A.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B.科技进步推动食物结构优化C.粮食产量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31.1962年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开始实践反帝、返修、反对各国反对派的革命外交路线,毛泽东再三强调,反美是主要斗争方向。到到了1970年,周恩来促成美国记者斯诺访华,毛泽东像斯诺表达了欢迎尼克松访华的诚意。1971年3月,毛泽东抓住时机,满足了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要求,利用乒乓球再次此昂美国释放和解信号。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中国抛弃阶级斗争思想来思考问题B.中美关系的改善存在一些障碍但在逐步发展C.中美两国的关系已经正常化D.受文革影响中国外交有左的色彩33.安德鲁﹒尤尔在《工业哲学》中说:“最近几个月我一直在工业区周游,看见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和中年人,现在是丰衣足食,吃穿不愁,他们的住房比首都议员和贵族们聚会的地方还要通风,还要利于身体健康。”据此,正确的结论是()A.发达国家女性取得了与男性平等地位B.工业革命让工人收入增加,生活改善C.工业革命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34.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苏俄)领导层中很多人有这样的观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的、水火不容的的两种制度,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剥削,引进外资实际就是承认资本主义的合理性,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由材料可以看出()A.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必然B.这种认识有利于苏俄(苏联)社会的正常发展C.这种认知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重要原因D.这种认识把握住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40.政治生活的法制化、民主化是人类进步的重要表现和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古代的中国,形成了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的统一适用的法律体系。在古人眼里,法即是刑,是镇压手段,是用以维护封建国家的工具,而忽略对个体权利的追求。君主始终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