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论文【多篇】【寄语】浅谈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论文【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层次法数学建模论文篇一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学分析教材选择摘要:数学分析课程是数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该课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的系统性,从而使得大部分大一新生在学习该课程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导致难以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继而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为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选择一套适合该院学生的该课程教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引入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数学分析教材选择中的指标权重,从而得到更合理、更科学的数学分析教材选择模型。关键词:教材选择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1方法步骤1.1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记AHP)是由T.L.Saaty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该方法自提出之后,由于它在处理复杂的决策问题上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1.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目标及数学分析教材选择时涉及到的因素进行充分分析,建立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第一层:目标层A,表示系统要达到的目标“最佳教材A”。第二层:主准则层B,衡量达到目标的各项准则,包括知识体系B1、学生心理B2、质量体系B3。第三层:子准则层C,是衡量达到主准则层的各项子准则,包括数学分析知识介绍C1、结构安排情况C2、难易程度C3、符合认识发展规律C4、学习兴趣C5、学习主动性C6、印刷水平C7、教材价格C8、读者服务C9。第四层:方案层D,是实现目标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对众多的数学分析教材进行筛选后选定了3套教材,即华东师大编写数学分析D1;刘玉莲、傅沛仁编数学分析D2;王绵森、马知恩编数学分析D3。1.3构造成对比较阵及计算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二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及)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由此得到主准则层B对目标层A的判断矩阵,利用Matlab软件对求出最大特征值。对做一致性检验,指标为,其中为判断矩阵的阶数。检验系数为,表明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其中为平均一致性指标,当时,。同时可求得的对应于的单位特征向量为。2结语从层次分析模型可知,最佳教材选择应为D1,即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第四版)》。D2所占比例与D1所占比例较接近,这也说明在实际工作中这两部教材被众多普通高校所选择使用的主要原因。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数学分析教材进行选择,能够很好地反映教材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避免了凭感觉选择教材的局限性,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提供支持。但是用此方法在构造判断矩阵时任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各项指标权重及测评指标的内涵的确定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参考文献[1]韩军民,刘洪甫,李雪,等。模糊层次分析法在矩阵论教材评价方面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42(16):7-12.[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9.[3]王燕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房地产风险评估[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32(11):94-97.[4]于颖,夏吉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岗位工资确定方法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38(24):84-88.[5]陈欣。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方案优选方面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25(10):1847-1849.[6]徐晓敏。层次分析法的运用[J]。统计与决策,2008(1):156-158.层次法数学建模论文篇二层次分析法建模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tty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论。吸收利用行为科学的特点,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对目标(因素)结构复杂而且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採用此方法较为实用,是一种系统科学中,常用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因而成为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一、问题举例:A.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问题获得大学毕业学位的毕业生,“双向选择”时,用人单位与毕业生都有各自的选择标准和要求。就毕业生来说选择单位的标准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例如:①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为国家作出较好贡献(即工作岗位适合发挥专长);②工作收入较好(待遇好);③生活环境好(大城市、气候等工作条件等);④单位名声好(声誉-Reputation);⑤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和谐等)⑥发展晋升(promote,promotion)机会多(如新单位或单位发展有后劲)等。问题:现在有多个用人单位可供他选择,因此,他面临多种选择和决策,问题是他将如何作出决策和选择?——或者说他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