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pdf
上传人:13****51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2.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pdf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教学内容:比拟正数和负数的大小。教学目的: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拟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挨次,完成对数的构造的初步构建。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拟。教学过程:一、复习: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85.6+0.9-+0-822、假如+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二、新授:(一)教学例3: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2、出例如3:(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状况吗?(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沟通。(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4)学生答复,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熟悉。(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6)引导学生观看: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觉什么规律?B、在数轴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假如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二)教学例4:1、出示将来一周的天气状况,让学生把将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拟他们的大小。2、学生沟通比拟的方法。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拟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挨次就是数从小到大的挨次。4、再让学生进展比拟,利用学生的详细比拟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拟“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拟大小时,肯定值大的负数反而小。6、总结:负数比0小,全部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7、练习:做一做第3题。三、稳固练习1、练习一第4、5题。2、练习一第6题。3、某日黄昏,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黄昏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四、全课总结(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挨次就是数从小到大的挨次。(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其次课教学反思:很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洁,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根本能把握。可假如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觉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终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由于这样便于比照发觉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肯定值相等。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力量,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根底。2、渗透负数加减法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假如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假如是向东走1米呢?假如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当如何运动?假如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学问是极为有利的。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拟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拟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拟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拟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挨次就是数从小到大的挨次根底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拟方法,将薄书读厚。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拟方法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哪种比拟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拟—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二(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分析此题考察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学问。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