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抗旱预案(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2.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盐城市抗旱预案(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盐城市抗旱预案(完整版)实用资料.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盐城市抗旱预案(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盐城市抗旱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盐城市地处淮河下游海陆结合部和南北气候过度带,地势低平,易涝易旱。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长水位以下的河网调蓄水源能力弱,引江引淮处于尾部,距离远,水量不足,时间滞后,潮卤侵袭及水污染等因素致干旱和阶段性缺水频繁发生。为全面提升抗旱能力,保证抗旱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开展,最大程度减少干旱缺水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预案。1.2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抗旱,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抗旱工作的现代化水平。1.2.2抗旱工作按照灌区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1.2.3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城乡生活供水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1.3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规定》以及《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江苏省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江苏省防汛防旱应急预案》和《盐城市水旱灾害应急预案》《盐城市防汛防旱手册》《盐城市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等,制定本预案。1.4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盐城市境内发生的干旱灾害的预防和处置。2基本情况2.1自然地理情况地理位置:盐城市地处苏北沿海中部,长三角辐射区的北缘,淮河流域尾闾,黄海之滨。南与南通、泰州毗邻,西与扬州、淮安相连,北与连云港隔灌河相望。地理位置为:北纬32°34′~34°28′,东经119°27′~120°54′。最大纵距213km,最大横距143km,海岸线长582km。地形地貌:盐城市古为渲泄淮水的浅海湾,历经一两千年淮河、黄河、长江上游来水入海挟带的泥沙在海洋的动力因素作用下沉积、淤展,逐渐由沧海变桑田,形成地势低洼,河道交错的地貌特征。全境均为平原地貌,是苏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起伏不大。根据成陆条件差异,分为黄淮、里下河和滨海三个平原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属黄淮平原,是在古淮河三角洲的基础上由黄河泥沙堆积扩大而成,地势从废黄河两岸向东北、东南倾斜。北侧为灌河水系,南侧原为射阳河水系,现经翻身河、三条八滩渠和入海水道北泓等河道排水入黄海。苏北灌溉总渠以南、通榆河以西属里下河平原,是江淮平原的一部分,系长江、淮河及黄河泥沙长期堆积而成,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水网密布、湖荡众多,地表水汇入四大港东流入黄海。总渠以南、通榆河以东属滨海平原,在江淮平原东侧的岸外沙堤形成以后逐渐淤涨而成。受南北两股潮流的影响,成陆地势从东南向西北缓缓倾斜,较为平坦。其间水系发达,主要河流呈东西向,有序排列,独流入黄海。盐城市地势西北部和东南部高,中部和东北部低。地面高程(废黄河零点,下同)大部分为▽2.0~2.5m,▽2.5m以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0%。南部通榆河以东地区地势较高,在▽4.0~5.5m左右。西北部苏北灌溉总渠两岸局部高地为▽4.0~5.5m,废黄河两岸高堆滩地面高程▽8.0~12.0m,最高的阜宁县童营废黄河堆高达▽12.7m。里下河腹部地势较低,一般为▽1.6~2.3m,沿湖沿荡洼地仅▽0.8~▽1.0m,最低处在阜宁县吴滩只有▽0.6m左右。国土资源:盐城市土地面积总面积16973km2,现有耕地1163.52万亩,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3%。盐城还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滩涂资源,海岸线长582公里,占全省的61%,滩涂面积680万亩,占全国的1/7,而且每年以5万亩左右的成陆速度向大海延伸,是江苏省最大的后备土地资源地。盐城的地矿资源主要有石油、油气、高硅土、地下水和地热等(统计年鉴2005年底数据)。土壤植被:盐城市农业土壤主要有四类,里下河湖荡滩地为沼泽土,占全市耕作土壤的0.77%;里下河平原和射阳河沿岸为水稻土,占全市耕作土壤的34.16%;黄海公路以西的滨海平原和黄淮平原为潮土,占全市耕作土壤的46.70%;海堤内黄海公路以东为盐土,占全市耕作土壤的18.37%。海堤内地表绝大部分为人工栽培植被,农作物植被覆盖率60%,林果植被覆盖率约4%。滩涂植物群落分布与土壤含盐量有关,位置最低处的盐蒿群落为盐渍裸地上的先锋植被,其上为碱蒿群落,再上为獐毛群落,近海堤处为白茅群落,标志已熟化可垦。潮间带浅水海区有盐水生藻类植物分布。河流湖泊:盐城市境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河渠纵横,四通八达。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