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育人导向研究——以2022年苏州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为例.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学育人导向研究——以2022年苏州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为例.pdf

教学育人导向研究——以2022年苏州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为例.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思政教学育人导向研究——以2022年苏州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为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水平考试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为目标。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充分体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导向与立意,正确处理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任务、情境之间的关系,有效测评学生学业成就,落实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要求”。本文以2022年苏州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为例,从“立意、情境、内容、任务”四个维度分析苏州中考命题的育人导向,希望能为思政课堂改革提供参考。一、立意高远,大格局育价值观念立意是试题之灵魂。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应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中考学业水平测试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时代大格局有机融合,有效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基于核心素养考查,2022年苏州中考试题突出立德树人,强化使命担当。如第1~5题通过对航天科技、农业农村、建党百年等时事考查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增强时事政治的敏锐性;第20题香港行政长官任命等,引导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维护祖国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意在强化政治认同;第12题诚信经营,引导学生发扬传统美德,增强道德修养;第13题“国家宪法日”、第24(2)题《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第6题《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通过加强劳动教育、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第10题“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古语、第16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等,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增强责任意识。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尤其要在价值引领、学科育人上下功夫,实现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这就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大格局中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二、情境活化,大生活育必备品质情境是试题之载体。新课标指出:“试题情境创设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复杂性”“呈现方式多样,充分利用文字、数据、图片等表达形式。”基于评价目标将适宜材料和考查内容相结合,塑造源于社会生活的试题情境,既能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性、时代性,又能从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个人与家庭、他人、社会、国家和人类文明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必备品质。2022年苏州中考试题通过选取适宜的素材呈现现实中的问题情境,再现学科知识产生的场景。如第18题选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顾诵芬的榜样故事为青少年健康向上成长指引方向;第24(1)题“孝”文化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培养文化自信;第23题共同富裕的苏州样板以地方特色做法为背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11题粮食安全问题、第19题长江禁渔都是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第21题“一带一路”、第22题“人类文明互鉴”更是将学生置身于世界发展大局中,培养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这些情境的创设为考查学生素养水平提供了多种形态和选择。另外,此类试题还重视情境呈现的多样化设计,客观题部分第9题、第12题、第17题采用了漫画或图片的形式,第16题采用了表格的形式;主观题均采用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其中有图片、表格、图形、对话等,形式活泼,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三、内容丰富,多角度育主干知识内容是试题之血肉。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学业水平考试要根据所要考查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选择测试内容。”道德与法治课强调价值引领,并不是弱化学科知识,而是在学生对知识的追求过程中加强价值观教育。因此,命题应以学科知识为前提,实现正向的育人导向。2022年苏州中考试题围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五大学习主题,广泛覆盖了各个主题的主干内容,如第6、7题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第8题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第9题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第21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24(1)题中华民族孝悌忠观念,第25(2)题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第25(3)题树立“劳动光荣、创造伟大”观念,进行合理的生涯规划等。这些试题聚焦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时的学业成就,考查学生在未来职业选择等方面必须具备的知识。学科必备知识是学生面对学科相关生活实践和学科教学真实情境时,分析、解决问题所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