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生产项目环评报告书.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42 大小:2.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丝绸生产项目环评报告书.doc

丝绸生产项目环评报告书.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总论1.1建设项目来源及评价目的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在我国历史悠久,点多面广。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江苏、浙江、广东等桑蚕老产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日益提高,种桑养蚕空间受限,使得桑蚕企业逐步向经济相对落后,地域广阔,劳动力密集的西部地区转移,形成“东桑西移”的趋势。**县种桑养蚕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1985年时,**县的蚕茧产量占整个自治区的四分之一,居全区之首,被列入自治区桑蚕生产的基地县。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施行,我国桑蚕产业已逐渐由东部地区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些条件为**县进一步振兴桑蚕业带来了大好机遇。因此,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上级的有关精神,以全面提高农业水平和效益,实现农村生产力跨越性发展为目的,立足于本县实际,把发展养蚕业作为全面推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之一来抓,使该县的桑蚕业得到迅速发展。2002年全县种桑面积2.5万亩,到2004年已达3.5万亩,而2005年已确定扩种的桑园面积为1万亩。蚕茧产量的不断增加,为缫丝生产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衣着服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丝绸制成的服饰具有高贵、时尚、透气性好、穿着舒适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使得丝绸产品的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丝绸产品市场前景广阔。**丝绸有限公司抓住历史机遇,瞄准市场需求,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不失时机的提出了本技改项目。**县**丝绸有限公司前身是**镇缫丝厂,始建于1980年,具有二十多年的缫丝历史,2004年8月11日改制成为私营企业,属**县财政收入的支柱企业之一。公司技术管理力量雄厚,现有员工400多人,其中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0余人,此外,还拥有一个团结协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和营销团队。该公司一贯重视质量管理工作,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来适应市场对缫丝产品日趋严格的质量要求,从而也确保了企业自身的效益和发展。多年来,该公司生产的白厂丝产品品位高,质量好,深受客户欢迎,在日本、西欧等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在国内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户群体和销售渠道,公司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近年来多次获得**市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县县委、县政府的各种奖励。2002年荣获“县企业技改增效先进单位”和“市企业管理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荣获“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先进龙头企业”和“县2003年度优秀企业”奖;2004年荣获“市纳税先进单位“和”县优秀企业“称号;2005年荣获梧州市”实施五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先进龙头企业“称号。目前,该公司根据生产经营和原料基地发展情况,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解决农民卖蚕难问题,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水平,决定在原有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幅提高白厂丝产量,对白厂丝进一步深加工,生产附加值高的捻线丝产品,并将公司整体搬迁至**工业区。本次易地技改扩建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搞好产品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工厂布局调整,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公司实现高速度、高效益、跨越式发展,实现年产白厂丝600t,捻线丝600t的生产能力。根据国务院1998年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受**丝绸有限公司的委托,**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承担了**丝绸有限公司“易地扩大生产规模及深加工”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本次评价在报批评价工作大纲后,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度是各级领导机关和环境主管部门强化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为建设项目的优化合理布局、优化工程设计及优化日常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实现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本次环评将通过详细的工程分析,确定该项目“三废”排放和噪声情况,在区域环境空气、地表水、噪声等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预测以及**丝绸有限公司污染源现状调查与评价基础上,在“清洁生产”、“以新带老”原则和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原则指导下,通过对该新建项目“三废”和噪声污染治理措施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论证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为有关领导部门的环境保护决策和该项目的初步设计及投产后工厂的日常环保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2编写依据1.2.1法律依据1.2.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1.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1.2.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2.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1.2.1.6《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1.2.1.7《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