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上张骞通西域的故事“西域”⼀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丝绸之路也是跟张謇挂钩的,下⾯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故事是怎样的。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个⽉⽒(⾳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帮助他们。汉武帝想,⽉⽒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于是,他下了⼀道诏书,征求能⼲的⼈到⽉⽒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国在哪⼉,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的勇⽓。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qiān),觉得这是⼀件有意义的事,⾸先应征。有他⼀带头,别的⼈胆⼦也⼤了,有⼀百名勇⼠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叫堂⾢⽗,也愿意跟张骞⼀块⼉去找⽉⽒国。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百多个⼈出发去找⽉⽒。但是要到⽉⽒,⼀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地⾛了⼏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匈奴⼈没有杀他们,只是派⼈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跟张骞住在⼀起,⼀住就是⼗多年。⽇⼦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商量了⼀下,瞅匈奴⼈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他们⼀直向西跑了⼏⼗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却闯进了另⼀个国家叫⼤宛(在今中亚细亚)。⼤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便。他们见了⼤宛王,⼤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国,这回⼉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了⼤⽉⽒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张骞和堂⾢⽗在⼤⽉⽒住了⼀年多,还到⼤夏去了⼀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被扣押了⼀段时间,幸好匈奴发⽣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张骞在外⾯⾜⾜过了⼗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了⼤功,封他做太中⼤夫。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夏看见邛⼭(在今四川省,邛⾳qióng)出产的⽵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说这些东西是商⼈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定离开蜀地不远。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马各⾛了两千⾥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往南⾛的⼀队⼈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已经有好⼏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个⼀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匈奴逃往⼤沙漠北⾯以后,西域⼀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个副⼿,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每⼈两匹马,还带着⼀万多头⽜⽺和黄⾦、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天,还是决定不下来。张骞恐怕耽误⽇⼦,打发他的副⼿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宛、⼤⽉⽒、于阗(在今新疆和⽥⼀带,阗⾳tián)等国。乌孙王还派了⼏个翻译帮助他们。这许多副⼿去了好些⽇⼦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个⼈跟张骞⼀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匹⾼头⼤马送给汉朝。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兴了,⼜瞧见了乌孙王送的⼤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过了⼀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也陆续回到长安。副⼿们把到过的地⽅合起⼀算,总共到过三⼗六国。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物介绍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