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段质量控制法在确定煤质考核指标中的运用.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区段质量控制法在确定煤质考核指标中的运用.doc

区段质量控制法在确定煤质考核指标中的运用.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区段质量控制法在确定煤质考核指标中的运用区段质量控制法在确定煤质考核指标中的运用【摘要】在煤炭产品质量指标考核过程中,考核指标的确定是一项较复杂的工程,如何做到科学合理,最大限度的调动被考核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梳理统计角度,对考核指标制定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确定矿井煤炭产品质量考核指标的方法,对加强煤炭产品质量考核,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关键词】区段质量极小值边际控制法煤炭产品质量一、矿井煤炭产品质量的分布特征以2009年元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平煤股份商品煤的质量检验值为样本数据,对16个矿井2009-2010年煤炭产品质量进行分布特征分析。计算各矿井的众数、中位数、偏度、峰度以及质量与产量累计百分比关系,绘制矿井各年度煤炭产品质量分布特征图(如表1,表2,图1)。通过数字计算和图表发现:(1)平煤股份大多数矿井煤炭发热量中位数大于众数,众数大于均值,发热量分布呈现右偏峰(偏度为负值)。矿井煤炭发热量分布峰值位于正态分布峰值的右侧。其分布特征为:从峰值到左侧最小值的尾巴较长,从峰值到右侧最大值的尾巴较短。最大值受到地质赋存的制约,最小值受到地质因素和生产管理的影响(主要是生产管理人为因素);偏度越大,低质量煤炭分布的尾巴越长。与之相对的,矿井煤炭灰分的分布呈现左偏峰。(2)平煤股份各矿井的峰度为正,选煤厂峰度为负。说明矿井煤炭产品质量集中度相对较高。(3)与2009年相比,2010年87.5%的矿井或选煤厂的煤炭中位数或者众数都有所下降,众数平均下降184大卡,中位数平均下降264大卡。(4)按照煤炭发热量由高到低排序产量,并将产量占本矿井划分5%的区段从50%到100%累计,测算边际质量变化。观测发现,质量最低的5%煤炭发热量下降幅度为其他各区段的5-20倍,质量最低的10%的煤炭发热量下降幅度为其他各区段的10倍左右。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一)存在的问题平煤股份主要矿井发热量呈现“右偏峰、高峰度”的偏正态分布。从数理统计角度分析,煤炭发热量均值的在减小,众数或者中位数向较小的方向平移,而随机分布左侧尾巴的在延长(较低质量煤炭的增加),煤炭产品质量最低的10%―20%对数字特征影响较大。(二)初步解决方案为了使煤炭产品质量分布处于一个更加理想的状态,从数理统计角度提出修正煤炭产品质量分布的策略:“保峰度”和“截尾巴”。“保峰度”就是保证煤炭产品质量的极大值不下降,众数位置的质量频度进一步提高;即,在正常生产过程中(非地质因素影响情况)要减少原煤生产工艺性污染,做到不人为增加原煤生产工艺性的灰分和水分,并尽可能降低原煤生产的工艺性污染,维持原煤内在灰分质量和发热量。“截尾巴”就是要控制极小值,缩短低质量煤炭的分布区段长度;即,在非正常生产过程中(地质因素干扰情况),要降低地质因素对原煤质量影响,改进生产工艺,排除地质因素灰分污染,降低低质煤的产量。按照上述思路,提出一种煤炭质量考核指标的确定方法,即区段质量极小值边际控制法。具体操作步骤是:一是按累计质量排序的极小值控制法。测算各质量区段边际极小值,在边际极小值出现较大区段被称控制值;二是在控制值以上的区段测算矿井煤炭发热量均值。三是测算出一个质量考核基准水平的极小值和一个均值。该方法又称为“截尾巴”法。三、实例演示将各矿井煤炭产品质量由低到高5%区段的极小值的差值(表1)。表3中质量区段差值由第一个5%区段、第二个5%区段、第三个5%区段等依次相减,其值反映了本区段煤质下降的幅度。各表降幅在第一5%区段的降幅较大,第二区段的降幅明显缩小,以后区段降幅趋于稳定状态。从产品质量控制效果出发,选取降幅为200大卡以上的区段作为控制区段,其上一区段的最小值作为产品质量的控制值或下限值。控制值以下产量区段为截掉的尾巴(表4)。表中阴影部分为应控制的区段,由此借助上一年度的质量统计均值,推算出矿井本年度煤炭产品质量考核指标。该方法基于历史水平,保持稳定上升,适当拉高于水准;并且最小值能够实现及时控制。------------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