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4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精品文档)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一节 文言实词.doc

(精品文档)2011高考语文总复习考点各个击破专题第十三章第一节文言实词.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它包括理解和分析综合两部分,理解部分主要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等;分析综合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要点的归纳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综观2009年高考,从选材看,人物传记仍是重点,除天津、湖北、重庆、江西几省,均选择人物传记,人物仍是忠臣、良将、仁人、义士之类,且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应,旨在引导人们健康发展。从考查内容看,理解和分析综合两部分都有涉及,实词的地位尤为突出,新课标地区所有考卷均考到实词,这些词既有课文出现过的,也有没出现的;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也是一个考查重点,几乎出现在每套试卷中。从2009年考查情况看,2011年高考在文段选择上将更加趋于多元化,一些哲理性强的散文和文质兼美的散文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内容的考查上将趋于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考查重点外,一些新鲜的考点将时有出现。比如,直接考查句式像2009年浙江卷,兼考问答题像2009年福建卷等。另外,文言断句也将得到强化。总之,2011年高考文言考查会异彩纷呈。第一节文言实词一、阅读下文,完成1~2题。李斯非①淳于越曰:“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②当世,惑乱黔首。臣请敕史官,非③秦记皆烧之。非、④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诸刑书者,悉诣守尉集烧之。有敢偶语《诗》《书》弃市;是古非⑤今者,族灭。吏见之弗举,与同罪。”始皇许之。1.解释文中的五个“非”字。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答案】①驳斥②责怪③④不是⑤认为……不对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臣请敕史官________2非博士官所职________、3有敢偶语《诗》《书》________4吏见之弗举________【答案】1命令2掌管3相对私语4检举【参考译文】李斯诽谤淳于越说:“学生们不学现在而学古,认为现在不好,惑乱百姓。我请求下令给史官,不是秦国、的书都烧掉;如果不是博士官等职,天下有敢收藏《诗》《书》、百家学说、各种刑书的人,全都交给各地守尉集中焚烧;有敢偶然说《诗》《书》中句子的人,处死;以古时学问反对现在的,灭族;官吏发现而不揭发,和犯人同罪。”秦始皇同意了。二、阅读下文,完成3~4题。晏子振民景公之时饥,晏子请为民发粟,公不许,当为路寝之台①,晏子令吏重其赁②,远其兆③,徐其日,而不趋。三年台成而民振,故上说乎游,民足乎食。君子曰:“政则晏子欲发粟与民而已,若使不可得,则依物而偶于政④。”【注】①当:主持,主管。②赁:工钱。③兆:此句与下句有误,应是:“远其涂,佻其日。”佻,延缓。④偶:通“寓”,寄托。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晏子请为民发粟________2民足乎食________3依物而偶于政________【答案】1粮食2充足3政策4.解释下列各句中“振”的意思。1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________2轩辕乃修德振兵________3天伦之爱,振古莫俦________4三年台成而民振________【答案】1挥动,抖动2整顿,整治3自,从4“振”通“赈”,赈济【参考译文】景公时,闹饥荒。晏子请求给百姓发放粮食,景公不同意。晏子主管修筑路寝之台,他命令管理提高雇工的工钱,增加道路的长度,延缓工期,而不加以催促。三年后台子建成,百姓也得到赈济。所以君王满意于游玩,百姓粮食能饱足。君子说:“按照政策晏子只想发给百姓粮食罢了,如果不能实现,就借助事物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一、关于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下列几点1.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对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词句意义关系很大。2.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又如“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是用其本义;“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这里是用“爪牙”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义。3.词的古今异义学习文言文困难大的是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这类词的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词义弱化。5词义强化。6感情色彩变化。7名称说法改变。4.偏义复词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语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要注意把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