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十五”回顾惠山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于2002年2月,在“十五”规划期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各项工作,积极实行政府组织推动,财政扶持启动,土地批租滚动,外资民资联动,国际化、工业化、城市化互动的开发模式,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较短的时间,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实现了较大的跨越,做到了“三个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了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了一座惠山新城的雏形,基本形成了两大产业的招商特色”。一、主要成就㈠、具体成绩开发区成立以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因为基数较小,到2005年业务总收入达151亿元,GDP达17亿元,工业销售收入达30亿元,财政收入达5亿元。“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累计完成150亿元,其中工业性投入50亿元,三产投入3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50亿元,社会事业投入20亿元;协议注册外资累计5.8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累计1.6亿美元,吸引民资累计53亿元。各项技经指标持续高位增长,充分显示出了惠山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势态。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十五”期间,完善了惠山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形成了高标准的基础设施的框架。累计完成高等级道路100公里,新建桥梁30多座,新增绿化种植面积100万平方米,道路框架总体建成,给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广电、天然气、蒸汽等九大管线基本到位,绿化、景点错落有致,照明、指示牌配套完备,热电厂、3座变电所、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配套设施全部到位,形成了高标准方面,共计拆迁农户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在区域性的行政中心全面建成的基础上,全方面的开拓服务业的领域。一是变土地资产为土地资本,先后引进了顺驰、绿地、复地、中建、龙仓等17家大型房产开发商。二是加快商业的配套建设,先后正在建设华惠新世纪商业广场、天力罗马商业广场和赛维拉金融广场等。三是加快专业市场的建立,包括高力国际汽车文化村等。四是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省锡中分校、惠山人民医院、高档星级宾馆及其它配套,有的已建成,有的正在建设之中。五是努力建设“绿色惠山新城”,分别建设4个森林公园和3个绿色港湾,加上现有的龙形景观带,全区的绿化覆盖率达38.26%。产业格局基本确立。开发区围绕建成生物制药和汽车及汽车零配件制造业高地的目标,坚持走科学化、差别化、特色化招商之路,吸引了欧美、日韩、东南亚、港澳等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大量民营资本前来投资兴业。㈡、工作回顾准确定位。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准确的定位。在惠山开发区成立之初,就突破了传统的工业园区的局限,超前的提出了建设“惠山新城”的大构想,把开发区建成“三个一”,即建成一座富有江南特色、现代化气息的惠山新城;建成一个惠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成一流的生物制药、汽车及汽车零配件两大特色的现代化产业制造基地,以城市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城市化,接受无锡特大城市的功能辐射,成为无锡市的一个重要城市组团。合理规划。开发区在建设之初就始终把园区建设与新城区整体发展的规划相结合,利用城市化的手段推动开发建设,大胆舍弃了传统开发区的“重工轻商”模式,前瞻性地提出按照“4、3、3”的开发比例,即40%发展现代工业,30%发展社会事业,30%发展商贸房地产及现代服务业,从全局高度统筹协调行政配套、社会事业及商贸服务业的发展,在建设现代化的工业新区同时,同步建设一个以科技为先导、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勇于探索。在三年来的实践中,开发区大胆创新、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开发区建设经营的新路。在惠山新城整体建设经营上,把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以城市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城市化,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开发格局。一方面城市化的进程带动了经营性土地的大幅增值,使土地资源变成土地资本,积累开发建设的资金,建设招商载体;另一方面,产业化的不断形成,使城市的建设有了产业的支撑,相得益彰,这样,城市建设和产业建设形成了良性循环,互动发展。在具体开发建设过程中,积极拓宽经营思路。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开创性地利用BT等形式和上海浦东路桥、重庆路桥等上市大公司合作,采取企业投资建设、政府分期回购的办法,进行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既分担了开发区的资金压力,又使得投资环境和城市面貌得到了快速的改善。以人为本。惠山开发区利用短短三年时间,走完了其他开发区十年才走完的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是精神的创新、团队的奋斗。首先,开发区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员构成70%为40岁以下的年轻人,学历构成90%为大专以上学历,组成了一支活力和知识密集型团队。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机制,做到人员能进能出、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