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南歌子〉.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42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轼〈南歌子〉.ppt

苏轼〈南歌子〉.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仙人萼綠華:是道教中謫降人間、為人指點虛無的美麗神仙,她的事蹟見於《真誥》:「萼綠華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許上下,青衣,顏色絕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羊權)。自此往來一月之中輒六過來耳。……云是九疑山中得道女羅郁也,宿命時曾為師母毒殺乳婦,玄州以先罪未滅,故今謫降於臭濁,以償其過。與權尸解藥,今在湘東山,此女已九百歲矣。」她雖已九百歲,形貌卻如二十許的美麗姑娘,原是九疑山的得道女,因曾為師母毒殺乳婦,所以謫降人間,藉指引羊權修道以贖其前世的罪過。從表面上看,東坡是以萼綠華仙女的從天而降,擬寫錢塘潮水在上昇之後、由天際飛瀉而下的奔騰壯觀;其實,在仙人上下飛降與海潮恣意翻騰的意象交融之中,透顯了蘇軾極欲擺脫人事糾葛、世間得失的深層願望。3.飛昇元不用丹砂:源自《南史.陶弘景傳》:「弘景既得神符秘訣,以為神丹可成,而苦無藥物。帝給黃金、朱砂、曾青、雄黃等。後合飛丹,色如霜雪,服之體輕」,道教認為道人能藉服食丹砂煉成的丹藥而羽化登仙。蘇軾反用其意,想像自己看見一位道人飛昇上天、羽化登仙,卻不必藉由服食道教的丹砂,全憑著道家的道即可;表面上是再一次地強調錢塘海潮的潮高衝天,而其中似乎也暗蘊著自己對道家自然之道的嚮往,以及意欲掙脫人事桎梏、將心靈提昇至物外的企盼。4.住在潮頭來處、渺天涯:是指當海潮停止時,他想像那位乘槎直上天河的英雄將船停在潮頭發生之處,而此處也有一個浪漫的神話傳說,《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州,五曰蓬萊,……其上臺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皆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數焉」,潮頭的來處是一個向東「幾億萬里」的「無底之谷」,其間有五座大山,且有神仙自由地飛居往來,是一處有著食之能長生的花果的仙境。蘇軾望著海潮由一波比一波高聳的漲勢終至消退、平靜,最後消失在遼闊無極的茫茫海面中,不禁對遠在「天涯」的潮頭來處,興發對仙境自由而美好的想像,也隱含著對自由境界的嚮往與對醜陋現實的抗議。5.雷輥:如雷滾動,此處喻海潮聲之大如雷。輥,音ㄍㄨㄣˇ,輪轉之速也。6.夫差國:指杭州,曾為吳王夫差之故國。7.雲翻:指潮勢如雲。8.海若家:海若,指海神。9.座中……水仙誇:傳說彈琴高手伯牙至蓬萊仙山學琴,因聽聞海水「汩汲漰澌之聲」,獲得了靈感,遂移情於音樂,而譜成精彩絕妙的〈水仙操〉(《樂府古題要解》)。蘇軾藉伯牙創作琴曲過程的傳說,一方面希冀座中有伯牙般的知音妙手將潮聲天籟譜成更勝〈水仙操〉的樂曲,另一方面恐也期盼自己能如伯牙般移情於美妙的潮聲中,不再為俗事塵務而煩心。10.方士:方術之士,指求仙煉丹、自言能長生不死之人。11.三山路:指傳說中蓬萊、方丈、瀛州三座神山,是道教方士們熱烈尋求的聖域仙鄉。「三神山」有令凡人欣羨的仙人及不死之藥,還有世間所無的奇獸、金殿(《史記》),一生對求仙學道頗有興趣的蘇軾對「三山路」的追尋探覓,正反襯出自己當時仕宦不樂的抑鬱形象。12.一葉家:以小舟為家。13.聱牙:齟齬不合。14.好伴騎鯨公子、賦雄誇:藉李白醉騎鯨魚、溺死潯陽的傳說,隱喻自己欲過著仙游賦詩的超脫生活,暗示著他急欲尋求解脫的心靈意緒。生命困境的超越海上乘槎侶1,仙人萼綠華2。飛昇元不用丹砂3。住在潮頭來處、渺天涯4。雷輥5夫差國6,雲翻7海若家8。坐中安得弄琴牙。寫取餘聲歸向、水仙誇9。(蘇軾〈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觀潮,和蘇伯固二首〉其一)苒苒中秋過,蕭蕭兩鬢華。寓身此世一塵砂。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方士10三山路11,漁人一葉家12。早知身世兩聱牙13。好伴騎鯨公子、賦雄誇14。(〈其二.再用前韻〉)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二十二歲登進士第;二十六歲任鳯翔府簽判;神宗時,上書反對新政,與王安石不合,自請外放,任杭州通判;而後改知密州等州;又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奉召回京;後來新黨得勢,又屢遭貶謫,曾遠貶惠州、儋州;徽宗時遇赦召還,病死於常州,諡文忠。文章汪洋宏肆,如行雲流水;策論議辯皆擅長,尤其長於說理,與父洵、弟轍,並稱「三蘇」,同列於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蘇軾的詩詞書畫造詣極高,有《東坡全集》傳世。本詞作於北宋哲宗元祐四或五年東坡守杭時,是和下屬蘇堅的詠潮之作。蘇軾的一生,一直與朝政有著密切關連,元祐元年,宣仁太后垂簾聽政,是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的挫折後,人生進入順境之始,但同時也是他又一次捲身政治風暴之端。在京都的三年中,他雖身處高位,卻因個性耿直,堅持己見,因此與諸多台諫大臣不合,身處在複雜矛盾的人事紛爭之中,他深覺不安於朝,決定離開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