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教学设计:谈话引入,揭题激趣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2、播放故事,学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司”。4、简介司马光。(司马是复姓)整体感知,认识生字1、你自己也想试着读一读吗?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图文结合,朗读感悟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里我们很久远,课文第一自然段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表示?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2、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情?谁来把课文的二、三自然段读一读,大家认真听,看他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自己体会读,再指名读)3、看图说一说:别的小朋友看到小伙伴掉进水缸里是怎么做的?(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句子。)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书上是怎么说的?找一个同学读一读。比较句子:a、他搬起一块石头。b、他搬起一块大石头。c、司马光砸那口缸。d、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从这两个句子我们看出来,在句子中加上一些词语就能使句子更具体、清楚、明白。)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5、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么?应该怎么读这一段?复习生字学写生字:(别、到)1、读字2、分析3、观察4、临摹5、书写教学反思:这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休,设计了抽读生字词,个别朗读自然段,讲故事的活动,激发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大胆猜想、大胆表现,体现了小学生活泼开朗的个性。在本堂课中,我感到设计得较好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循循善诱,学习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如:先引导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再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范读。整体感知,认识生字,学生自由读课文,我给学生提出问题:“司马光在这篇课文里遇到一件怎样的事?”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司马光和伙伴在花园里玩……掉进了水缸)我又接着问:其他伙伴遇到这件突发事件,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时学生根据思路,争先恐后的回答: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有的……只有司马光没有慌,想出了一个很好的方法,举起石头砸缸。)这里为了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司马光”当时的心情,让学生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加深感知。量后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我再把课文延伸到生活中,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你们会怎么做呢?让学生说说,再和司马光的方法比较,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不能很好的导入课文,组织教学不够理想。(如:有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课等。)学生自己读,个别读的机会少,没有把本课的重点词语引导好。如:“一不小心、有的……有的……”这里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句子,再延伸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熟悉的字说说,再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登”等7个生字。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能借助注释、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讲故事,感受司马光的优秀品质。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以歌曲《司马光砸缸》激趣,接着介绍故事出处;复习文言警句,为学文做准备。2、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司”字。3、交流复姓。二、读准字音,读出韵味1、读准字音。(1)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明确多音字“没”在文中的读音,并学会根据字义选择正确的读音。2、读出节奏、韵味。(1)教师范读,强调停顿,做到“声断气连”。学生跟读,读出文章的节奏、韵味。(2)学生自由练读,体会文章内在的逻辑停顿。(3)教师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停顿要自然。三、读懂意思,读出思考1、方法迁移,自主学习。(1)学生交流总结理解古诗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