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综合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3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三综合复习提纲.doc

初三综合复习提纲.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一..复习篇目:复习篇目:1.1.《《孔乙己孔乙己》《》《谈生命谈生命》《》《公输公输》《》《孟子两章孟子两章》《》《事物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陈涉陈涉世家世家》《》《词五首词五首》《》《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理想理想》《》《古古代诗歌五首代诗歌五首》》2.2.七年级上册、九年级上下册中“名著导读”和“课外古七年级上册、九年级上下册中“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背诵”。诗词背诵”。二二..复习步骤:复习步骤:(一)积累与运用(一)积累与运用1.1.熟读课文,能用文中词句填空。熟读课文,能用文中词句填空。2.2.背诵、默写规定的篇目及段落,能正确默写文中名句。背诵、默写规定的篇目及段落,能正确默写文中名句。3.3.字词:音、形、义,能选词或用词填空。字词:音、形、义,能选词或用词填空。4.4.文学常识:作家(时期、原名、笔名、字、号、代表作文学常识:作家(时期、原名、笔名、字、号、代表作等),作品(课文出处),文章体裁。等),作品(课文出处),文章体裁。(二)课内阅读(二)课内阅读1.《孔乙己》:⑴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①概括课文内容理解其作用(资料、笔记)。②概括并用内容说明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人物刻画方法(资料、笔记)。③深入理解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资料、笔记、课后练习四)。④深入理解文中“笑”的原因及作用(资料、笔记、课后练习一)。⑤深入理解并掌握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资料、笔记课后练习一)。⑦理解并掌握课文主旨(资料、笔记)。⑦重要词句的理解(资料、笔记、课后练习三)⑧重点段落阅读训练(1—3,4—6,7—8,10—13)。⑵知识与能力迁移拓展训练:如何树立正确的“读书观”?⑶课文的写作特色:①理解并掌握文章的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叙述视角及其作用(资料、笔记、课后练习二)。②对比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作用(资料、笔记)。③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资料、笔记)。④掌握本文的语言特点(资料、笔记):语言老辣深刻,字里行间充满对不公正社会的深刻批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⑷课外阅读训练(资料)。复习思路小结:1.思想思想内容迁移拓展艺术手法、写作特色3.课内课外2.整体把握重点段落关键词句2.《谈生命》:⑴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①划分结构,概括内容并分析(资料、笔记)。②理解理解并掌握课文主旨(资料、笔记、课后练习一)③理解并掌握全文的感情变化和情感基调(资料、笔记)④重点段落阅读训练:第二、三、四层(资料)⑤关键词句的理解(资料、笔记)⑵迁移拓展(练习):结合关键词句谈关于“如何对待生命、如何看待人生”方面的启示。⑶艺术特色:①具有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②具有感性化和理性化特点。③语言明朗、灵动、蕴藉,有韵味。④善用反复句。⑷课外阅读训练(资料)3.《公输》⑴课文思想内容睦斫猓?①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概括内容并分析其作用(资料、笔记、课后练习一)。②理解并掌握人物形象的特点(资料、笔记)。③重点段落阅读训练(资料)④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心理,也即关键词句的理解(资料、笔记)。⑵体会本文的语言:①富于表现力:人物的精神和性格。②极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对比句,排比句。③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⑶课外阅读训练(资料)4.《孟子两章》⑴背诵、默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⑵掌握两篇短文的论点,理解它们提出、阐述论点方式的异同(资料、笔记、课后练习二):①相同之处: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目的都是为了论治国的;都运用了类比、类推的手法。②不同之处:第一则开篇就提出论点(文章中间提出论点),然后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第二则短文则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⑶理解并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资料、笔记)。⑷重点段落阅读训练(资料、笔记)⑸拓展迁移:联系历史或现实,谈谈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⑹理解并掌握本文的句式特点(资料、笔记、课后练习一)5.《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⑴体裁(资料、笔记)⑵理解并掌握文章要驳斥的论点和作者的论点(资料、笔记)。⑶理解并掌握文章要论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资料、笔记)⑷理清文章的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