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奥数不是学怎么做题而学怎么分析与思维形成自己的正确的科学的逻辑.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学奥数不是学怎么做题而学怎么分析与思维形成自己的正确的科学的逻辑.doc

学奥数不是学怎么做题而学怎么分析与思维形成自己的正确的科学的逻辑.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昨天和一位家长聊天,说到她的孩子在一个老师那学了怎么套公式学和差倍应用题,结果到现在还记不住那三个公式,而且拿到一道题首先问父母这是是和倍,还是差倍,还是和差?很必然,套错公式后果很严重,但有些题目实在是无法从题型上辨别是和倍还是差倍。自从看了《1+3》或《1+1》才知道,有时候什么题型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理解题意的方法以及逻辑分析的方法,不管是和倍还是差倍还是和差,甚或是年龄以及分数应用题,包括鸡兔和盈亏问题,本质上都是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与“对应的思想”来解答的。这个就是通过本质把握了形式,以不变应万变,只读一遍题目,题意也理解了,数量关系也出来了,思路自然清晰了,用得着死记公式吗?包括高斯求和以及项数和末项公式,《1+3》四年级新版都清楚地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公式表达清楚了,原来项数公式其实就是植树问题的应用!项数相当于棵树,间隔数相当于公差的个数,末项减去首项再除以公差相当于求出有多少个公差,即多少个间隔,所以加1就等于棵树,即项数,这个不用死记硬背的,画个图就清楚了,而且有助于触类旁通。说到这里,回到标题,我有感而发了,很多家长用初中的方程的思想来教孩子应试和倍差问题,这样无疑扼杀了孩子的算术思维方式,不符合该年龄段的思维发展,他们简单地认为一些没有学历的老师都能教奥数出名,我堂堂一个大学老师还教不了?有时候,特殊是不能推向一般的,有些老师教了十几年,经过特殊训练,有教奥数的天赋,这个是没可比性的。不是学历高,就什么都会,如果敢教奥数的,我建议他她去教任何一个他会的职业,“会”和“懂”是最低级的层次,要“理解”“掌握”“运用”才是最高的层次。奥数要么不要教,要教,就要科学正确有效,不能教学生孩子怎么做题,而应该教他们怎么去分析与思维,形成自己的正确的科学的逻辑。一旦思维习惯养坏,以后和钢琴指法或英语音标一样,难以再纠正。现在很多优秀的孩子是做题高手,但学过见过就会,所以经常这个奖拿一等奖,那个奖拿三等奖,说明靠运气与投机的成分比较多,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分析与思维,没有在理解题意与逻辑分析上下功夫,没有训练自己的18种数学思维方式,没有用数学思想去学数学,更别谈数学逻辑,靠天生聪明学习的成分比较多。一些题目之所以望而生切一般99%是在理解题意和逻辑分析上出现问题,拿到题目就套公式或天马行空猜拼凑列算式,只会欺负小同学(简单的题),没有逻辑推理与逻辑猜想。建议可以看看《拉分题赏析》中的科学分析与思维过程,用数学思想与数学逻辑去学数学,形成自己的逻辑。当然,有人认为奥数就是把题目做出一个结果,那就大错特错了,到了初中也会死记定理公式,不在公式推理过程与来源上下功夫,只套用结果,势必会给自己的数学学习之路绕了很多“的士路”。家长千万不要只教孩子怎么列算式,套公式,一定要在理解题意与逻辑分析上下功夫,在数学思想上下功夫,在反思总结上下功夫,在复习改错上下功夫,在摘抄延伸上下功夫,拿到一道题一定要先理解题意,再逻辑分析,然后进行思维推理,最后进行反思小结,最好能延伸思考。不养成这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踏实勤奋谦虚的学习态度,后面学数学不可能减负增效,只会疲于奔命,题海中苦作舟,还怪奥数怎么这么摧残,其实是自己没掌握方法。附:数学态度:积极的心态与活泼阳光的状态,认真、踏实、勤奋的学习态度。数学习惯:整洁的习惯、改错的习惯、反思的习惯、复习的习惯、摘抄错题的习惯、计时做题的习惯、展示真实学习过程的习惯、家长辅导不懂就问做记号的习惯、延伸思考的习惯、一题多解的习惯、逻辑推题的习惯、用数学思想解题的习惯、在心里重复7遍的习惯、当时就记住的习惯、专注边听边讲的思维走在老师前面的习惯、不断挑战自己靠愉悦的成功体验激发兴趣的习惯,养成好习惯的习惯。数学兴趣:激发数学内在的持久兴趣,而不是外在的短暂兴趣,要体会数学的美与数学逻辑和数学思想的巧妙性,通过不断挑战获得成功愉悦产生兴趣。数学逻辑:包括逻辑方法(逻辑分析、逻辑综合、逻辑类比、逻辑化归、逻辑反证等);逻辑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逻辑结构(图形符号结构、数量关系结构等)。数学思想:1转化的思想2对应的思想3赋值的思想4分类讨论的思想5枚举的思想6归纳的思想7公理化的思想8逐步调整的思想9构造的思想10函数的思想11方程的思想12整体化的思想13数形结合的思想14符号化的思想15化归的思想16统计的思想17代换的思想18极限的思想。家长的教学方法一定要与老师的配合,是正确的科学的高效的,否则,专业人士老师教练一个月或一年教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一天就给“败坏”了,而且孩子无所适从。理解题意和逻辑分析以及用数学思想学数学,不但快速,而且一样可以应试,素质教育包括过程与结果,而应试教育只追求结果,所以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包括应试教育,而不是对立,素质教育做好了,不但高效,而且一样在应试中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