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期中作业.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贞观政要期中作业.doc

贞观政要期中作业.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以农为纲,以农为纲,民为邦本——《贞观政要》——《贞观政要》读书报告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刘琨仑2009201444吴兢说:"惟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旷古而来,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虽唐尧,虞舜,夏禹,殷汤,周之文武,汉之文景,皆所不逮也."杜甫说:"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梦回唐朝,我们无法忘却我们民族曾经的辉煌,现在的人们仍然可以从历史的痕迹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些梦想.一,煌煌太宗业历史需要自己的记录.《贞观政要》为我们留下了唐初的许多珍贵资料,从中我们可以品读出古人的许多智慧.《贞观政要》精心勾画出了贞观年间君臣决策运筹,治国安邦的政治全景图,吴兢在书中还对太宗朝的大政方针进行了归纳和概述,包括偃武修文,崇尚儒学,加强礼治,执法宽弛,休养生息,安定民众,采取怀柔政策,安抚周边少数民族等等.《贞观政要卷八》包括"务农""刑法""赦令""贡赋""辩兴亡"五,,,,部分,从经济,法律等方面为我们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国家政治的许多侧面.同时,也反映出了唐初统治者以人为本,理性行政的统治艺术.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儒家"为里,"法家"为表,这样的文化传统就为统治者提供了治国安邦的两种最核心的要求和方法,一是"重农"(民本),二是"法治".从农业的经济基础到制度化建设的国家机器来看,"重农"和"法治"都无疑是对社稷最为重要的利器,只有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封建统治的机器才能正常的运转.《贞观政要卷八》就是从王朝的基础切入,又将王朝的兴盛作为着力点,深刻的反映了理性的行政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在农业社会,农业既是国家基础,深刻反映着王朝的"体质",另一方面,又是王朝政策好坏最直接的反应.统治者政策的好坏最先影响着一个王朝最重要,最敏感的领域.所以,农业就成为国家统治政策和统治思想的一面镜子.判断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一个社会的司法状况.法律"无力",就会社会混乱,经济停滞;用法过严,就会怨声载道,民不聊生.那么,唐初又是怎样呢?《贞观政要卷八》的记录印证了这样的一个传奇:"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时代,创造"了君主时代最和谐的社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从此成为理想社会的写照.贞观年间,唐王朝国力兴盛,李世民也获得了"天可汗"的称号.各地和外国都派遣使者前来交纳贡赋,卷八中就记录了贞观时期君臣对纳受贡赋的议论和看法.在"辩兴亡"中,唐太宗等一班君臣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励精图治,目的就在于国家的长治久安."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贞观君臣讨论的种种议题,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国家的覆灭.这也可以说是全书的要旨.反观历史,正视历史,我们可以获得生存的智慧,从唐初君臣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贞观之治"的几条原因:1,唐初的战争不仅使人口急剧减少,而且战争本身是对社会的一次"洗牌",使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同时,当战争结束后,劳动力减少,剩余土地增加,人心思安,促使统治者着力于恢复生产.2,"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大运河的修建不仅只是严重的消耗了隋王朝的国家统治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器.同时,由于民心思定,这就为唐王朝的各项"息民"政策创造了社会条件.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唐代历史对于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几乎是众口一词,迭加称赞"并不能说明贞观时期是完美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贞观政要》是怎样的为其歌功颂德,只有通过历史的检验,那些是是非非才能获得相对公正的评价.不可忽视,贞观后期社会不再和谐.究其原因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再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二,仓廪实而知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