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血细胞二、血浆的理化特性(一)比重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减少时,比重下降。(二)酸碱度(pH值)1.正常值:pH为7.35~7.45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pH6.9或7.8,将危及生命。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三)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四)粘滞性由血细胞、血浆蛋白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所致(五)血浆渗透压血浆中所含溶质的颗粒数目成正比。第二节血浆一、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含水约90~92%,含溶质约8~10%。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其余为无机盐及蛋白有机物等。(一)血浆蛋白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0-80g/L白蛋白(A):约40~55g/L球蛋白(G):约20~30g/L纤维蛋白原:约2~4g/LA/G比值:1.5~2.5:1(二)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三)非蛋白含氮化合物(NPN)主要包括:尿素、尿酸、肌酐、肌酸、氨基酸、氨和胆红素等。血中NPN主要经肾脏排出,测定血中NPN或尿素的含量,有助于了解体内蛋白质代谢状况和肾功能。(四)其它血浆中含有葡萄糖、脂类、乳酸,微量酶、维生素、激素以及少量气体等。血清: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注: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二、血浆渗透压★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分类: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小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第三节血细胞二、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与生理功能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女性:3.8~4.6×1012/L;Hb:110~150g/L新生儿:6.0×1012/L;Hb:5天内达200g/L生理功能主要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并缓冲血液酸碱度(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1.红细胞的生成⑴前提条件:红骨髓造血功能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⑵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3)成熟因子:DNA对于细胞分裂和Hb合成有密切关系,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3、红细胞的破坏寿命120天,脾功能亢进时可发生脾性贫血PO2↓RBC↓Hb↓三、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总数:4.0~10.0×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4%嗜碱性粒细胞占0~1%(二)白细胞的功能1.中性粒细胞: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3.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四、血小板㈠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㈡变异:可有6%~10%的变化: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㈢功能特性: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㈣血小板生理功能:1、参与凝血和生理性止血:出血时间1^3min2、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第四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凝血因子特点:凝血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的过程,最终结果是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