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美育教学之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挖掘语文美育教学之源.doc

挖掘语文美育教学之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挖掘语文美育教学之源危平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而“艺术的快乐在于把人的才智和能力置于一种充满活力的活动中”。语文教学应该是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活动,即通过教学过程的艺术处理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审美艺术欣赏。这种审美教育即美育。而语文教学在中小学的所有学科教育中,美育占有相当的优势。我国语文教育家苏灵扬认为:“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材与别的学科的教材不同,它选用大量的文学作品和优秀的文章作课文;组成这些课文的语言文字,不是僵死的符号,而是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和蕴涵了深远的情意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人们关于美的观念,是人们对于现实中的美的认识和掌握的最高形式。文学把社会显示和自然世界中的事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选择、概括、加工、改造,创造出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美感能力。因为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用的课文,语文教学就有了对其进行审美形态教育的可能。因为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自然美、社会美,也就是说展现了一个绚丽的自然和社会美的世界。同时,文学作品本身又是艺术美的结晶,而文学作品艺术美又从结构、语言等形式美和形象、意境等内容美中可以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作品中的艺术意境、艺术形象展现的优美、壮美、崇高和种种悲剧性、喜剧性,具有非常广阔的审美空间。因此,利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由于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作为课文进行教学,由于有各种审美形态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通过这样的教学和教育,可以相应地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情感能力和审美理解能力等高级的精神能力。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的第一条中就规定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培养学生美感能力的不容推卸的责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教学之源。—、意境美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情趣,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灵魂,而这一特有功能又集中表现在作品的思想意境上。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带进作品的艺术境界里,去体会其意境之美。如北宋诗人范仲淹的《渔家傲》,意境深邃。“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就上片来体会,我们一闭眼就仿佛真的看到了词中的这座孤城。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漂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辉,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不像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吗?下片的意境同样动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它主要由人的活动构成。简单地说,在寒霜落地,笛声哀怨的夜晚,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而陷入沉思,战士们在寒夜中徘徊,面上泪痕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这样的境界在反映北宋那个王朝怯懦,外族凭陵的特殊的历史阶段上,是有典型性的。在教学中,教师若从形象入手,绘声绘色地对两幅画面加以描述,如上片描写的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烟落日,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整个塞上荒凉萧瑟的情景,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入词的意境中,恍如身临其境,也就能更深入地领会下片严霜在地、羌笛盈耳的情境中“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扣人心弦和深远含意了。这样,学生不仅看得见令人心灵为之颤动的悲凉画面,而且深深地被词表达的意境所打动。这首词的美感作用便可想而知了。=2\*CHINESENUM3二、自然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是要创造一种幽僻宁静的境界,来传达他那种“隐约地感到孤寂的美妙”的情趣和恬淡忧愁的心境。因此,在取材的时候,作者选定了一个幽静的荷塘,那些喧闹的对象都被排除在作者的审美注意之外,被作家深入地感受到并诉诸于笔端的就是这样的美妙景象:“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像笼着轻纱的梦。”那微风,那清香,那月光,都是自然界实实在在的美景,都是幽幽的,淡淡的。这一切,正好烘托作者那种恬淡的忧愁。真切的情感和恰当的选景达到了完美统一,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因而产生了诱人的美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分析景物时,千万不能丢开作者的“情”,否则就不能使学生欣赏到真正的美,受到自然美的陶冶。=3\*CHINESENUM3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