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西塞山怀古.ppt

西塞山怀古.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习目标:①诵读,体会《西塞山怀古》的语言风格,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中唐文学家、哲学家。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因为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革新失败,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被贬为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他被贬谪长达22年,但却始终不屈。在诗歌创作方面,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他的诗,风格雄豪苍劲,传诵之作极多。他的怀古诗语言平易,寄寓深远,被奉为“咏史大家”。1、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率领高大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直往)三山,直取金陵。2、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时代。西塞山怀古.解题:晋代王濬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赏析课文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总之,诗的前四句,交代了这场战争的指挥者、进军路线、作战方式、突破江防的经过及吴主出降的情形,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它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2.感今:小结: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扎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后果。“山形依旧枕寒流”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依旧”是说三百年前如此,三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但人间的英雄霸主们并不识相,他们偏要凭借山川险峻,称王图霸,因此难免要一一受到西塞山的嘲讽。“山形依旧”同英雄们的霸业荡然无存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更突出了他们的可悲。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后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借古讽今:古代封建社会中许多有识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对现实有较多深刻的体察,而他们大多数又仕途坎坷,怀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时。心中郁积不满,但又不可明说,特别是揭露时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说,于是他们往往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曲。借古讽今之诗,乃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是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以表达诗的题旨。理解鉴赏这类诗词,必须时刻结合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时的心境。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在主题表达上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答: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具有含蓄蕴藉之美。《乌衣巷》通过对丛生野草和野花及斜阳残照景象的描写,说明了豪门世家不能永享富贵,表明了社会总在发展变化的深刻哲理。《石头城》通过描写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寄寓了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阅读下面两首同题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这两首怀古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慨?答:吊古伤今。(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这两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总结归纳:1、由本诗看出,怀古诗一般是先写————,后抒发作者的———。2、怀古诗是以————、————、————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的特点是多写————,且多用——。课堂总结与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