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0102今年2月17日,微信群中出现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人将紫菜泡水撕扯,继而用火烧,称该品牌的紫菜很难扯断,点燃后还有刺鼻的味道,是“塑料做的”。“短短一周时间内,便有20多个不同版本的‘塑料紫菜’视频在网上爆发式传播。短时间内,谣言冲击波从消费者、超市、经销商、加工厂一路迅速传至养殖户,相关产业链受到打击“塑料紫菜”谣言因何而起?看制谣传谣的犯罪嫌疑人王某祥怎么说。起初,王某祥因在吃馄饨时认为自己吃到了“塑料做的假紫菜”,便联系生产企业进行维权。“在沟通过程中,我起了贪念,想要赔偿。”王某祥说,为了能要上高价,他指挥自己的员工拍摄“塑料紫菜”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同时威胁生产企业,要是不给钱解决,他将继续在网上大量转发。“紫菜本身是一种非常健康的食品,韧性较好,但内地一些民众并不了解紫菜与塑料在物理、化学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别。嫌疑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来造谣,不明真相的人纷纷跟着转发。”为维护群众、企业的合法权益,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迅速部署对涉案谣言视频进行侦查。截至目前,福建、天津、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公安机关抓获拍摄谣言视频实施敲诈勒索人员5名,制造“塑料紫菜”谣言人员5名,传播谣言信息人员8名,“塑料紫菜”谣言快速散播的趋势得到有力遏制。把大把大把的塑料袋扔进机器里,居然生产出了白花花的大米?!看过视频的小伙伴都表示被吓到了!我们平常吃的大米居然是这样的?瞬间脑补了一百集恐怖片剧情有没有?那么,塑料真的能造出大米来吗?怎么可能啊喂!当然不能,这根本就是一条移花接木的谣言!但为什么要说这是一条移花接木的谣言呢?因为,视频中所呈现的内容是真实的,没有问题,只不过,从机器中产出来的白花花的看起来像大米的小颗粒,根本就不是大米!而是塑料造粒,视频中显示的造“大米”的过程,实际上是塑料造粒的流水线。03传言内容每逢夏季西瓜上市时社会上就会流传各种版本的“打针西瓜有毒”的谣言。该消息声称“不法黑心商贩对未成熟的西瓜瓜蒂部分注射禁用食品添加剂——胭脂红和甜蜜素,这些添加剂破坏肝脏和肾脏功能,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并表示“只要瓜瓤里有黄白色的筋,就说明这个西瓜打过针了”。造谣者还附带了两张西瓜的图片(上图),并指出第一张图中的条带是注射留下的痕迹,第二张图中的瓜瓤上圆孔就是注射位置。04从大数据分析来看,谣言具有“6个面孔”,即假借权威、捏造数据、制造恐慌、嫁接图片、偷换概念、直击刚需,而这些又是谣言传播常常采用的手段。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感性多于理性,有误解和疑惑时,科学权威的信息发布又不及时、不到位,舆论场就会被相关谣言迅速填补。有些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制成戏谑嘲讽的图片视频,抓住年轻群体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此类谣言的危害比较隐蔽,看似无伤大雅,但在“笑点”的提炼过程中,改编事实,打趣调侃主流观念,形成消极负面的认知惯性,后续效应很长时间都难以消除,且一旦出现类似事件,还会再次成为传播热点。“网络谣言制造门槛低,经微信群、朋友圈、公众号、网上论坛、微博等转发后,谣言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陈晓山表示,由于取证难、溯源难,侦破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案件并非易事。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网络素养亟待提高,转发之前多想想、多查查,看看文章来源于哪里,证据链条是否充分,是否有商业营销的目的,往往就能斩断谣言的传播链条。另一方面,对健康谣言的干预应该未雨绸缪,权威机构和专家们应增加主动性,学会掌握新时期的传播媒介,加强与媒体的交流和沟通,在健康传播中不能失声。通过权威信息的介入和引导做好科普,提高公众健康素养,使谣言不攻自破。如此,才能净化我们的传播环境,让谣言失去生长的土壤,给公众带来正确的卫生和健康知识。专家表示,治理食品安全网络谣言,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良好舆论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应要求网络平台对已经有切实证据证明是谣言的,进行“公益辟谣”。相关部门要及时做好权威信息发布,自媒体要多理性思考、少盲目转发,对那些别有用心散布“为家人请迅速扩散”的谣言制造者要依法惩处。同时,鉴于一些老年人信息来源渠道少,不能有效识别谣言,社会还需共同努力,帮助其走出相对封闭的朋友圈,遏制谣言在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内传播。在面对食品信息时,应多想、多听、多看、多问,学会利用官方公布的信息查询渠道求证,避免为谣言所伤。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