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二章取水建筑物第一节引水枢纽工程布置、设计基本要求(1)做好河源水沙分析工作,以满足灌溉、发电及其它用水要求,落实用水计划;(2)坝(或拦河闸),进水闸和冲沙闸的布置要协调,并采取有效的防沙措施,以免引起渠道淤积,影响渠道正常输水。(3)应采取措施防止漂浮物、冰凌进入渠道。(4)应因地制宜地修建枢纽上、下游河道整治工程,以稳定河槽,保证渠首引水顺畅。(5)有综合利用的枢纽,要保持各建筑物互不干扰,运行正常,以发挥最大经济效益。(6)应使管理运用灵活、方便。引水枢纽布置必须满足引水防沙的要求。(二)渠首的引水防沙(1)引水枢纽的位置选择1)引水口高程应满足自流灌溉的要求,并应符合渠道输水输沙条件。2)应选择河槽比较稳定、河岸比较坚实的河段。3)坝(闸)址所在河段断面应比较匀称,且河道水流应垂直坝轴线,避免斜流过坝。4)一岸引水,选在具有适宜弯曲的凹岸河段;若为两岸引水,则不宜选在弯段。5)不要在支流汇入处设置引水工程,以避免水流干扰。6)冲沙闸和进水闸应尽量设在靠岸的低水河梢一侧,以利引水冲沙。(2)引水角侧面引水,无坝引水渠首的引水角宜在30°~60°。降低行近流速,加大进水口前沿宽度,设置曲线形的导流墙等。(3)弯道引水口的位置利用弯道环流的特点,引水口一般选在凹岸弯道顶点下游(图12.1.1),弯曲半径不要小于3倍的水面宽度。(4)进水闸前沿拦沙坎坎高度对于无坝取水工程,拦沙坎坎高可采用0.5~0.8m;在卵石河床中,坎高可采用1.0~1.5m,在沙质河床中,坎高2.0~3.0m,有坝引水进水闸前的拦沙坎顶高程宜比设计水位时的河床平均高程高0.5~1.0m。(5)引水率与河道淤积当引水率超过50%时,下游河道将存在泥沙淤积问题。规范规定,无坝引水渠首的引水比宜小于50%,多泥沙河流上无坝引水的引水比宜小于30%,如经专门论证,引水比可适当提高。(6)分水墙与冲沙槽分水墙与坝轴线相垂直,或成5°~10°向外扩散。分水墙的高度,而应高出溢流坝顶0.5m左右,分水墙长度,一般与进水口宽度相等,或选用1.3倍的进水口宽。(7)渠首冲沙冲沙闸是渠首防沙冲沙的主要建筑物,冲沙闸宽度等于或略大于进水闸宽度。按照进水闸分流比小于50%的要求,冲沙槽在连续冲沙运行情况下,过槽流量一般不得小于进水闸设计流量的2倍,(8)干渠排沙闸在进水闸以下200~300m范围内,设干渠排沙闸是排沙的行之有效的措施(9)渠首冲沙运行方式1)定期冲沙。2)连续冲沙。(10)引水防沙设计的几种方法1)利用弯道环流原理,凹岸引水,凸岸排沙2)利用悬沙垂线分布不均匀原理,上层引水,底层排沙3)应用拦河闸壅水沉沙,撇清排浑。4)水面导流,水底导沙。5)格栅滤水拦沙。6)设置沉沙池。7)避沙峰引水。(三)无坝引水的布置形式(1)有导流堤的无坝引水导流堤在河道中顺河道方向布置,与水流成10°~20°的夹角,其下游端与冲沙闸相接,如图12.1.4所示。(2)弯道无坝引水在凹岸引水。如山东打渔张引水渠首,引水角为40°,图12.1.5。(3)具有沙帘的无坝引水(4)多首制无坝引水(四)有坝(闸)引水的布置形式1.侧面引水1)矩形冲沙槽式改进形式有两种:①锐角引水。引水角为30°~60°,一般取40°。②改进印度式引水。坝轴线与进水闸前沿线之间的夹角为105°~110°。图7.2.10所示。2)弧形冲沙槽式将矩形冲沙槽改为向外弯曲,锐角引水,冲沙闸与坝轴线成10°~20°夹角。图7.2.11所示。3)冲沙廊道式4)两岸引水布置形式2.正面引水1)在河道中正面引水式2)引渠式3)人工弯道式3.底面引水(五)引水枢纽上、下游河道的整治1.无坝引水口附近河道的整治2.有坝(闸)引水枢纽的上、下游河道的整治第二节、泵站站址选择与枢纽布置(2)水源和水质要适于灌溉。(3)地质条件应较好,适于建泵站。(4)电力灌溉泵站应尽量靠近电源,以节省输电线路投资。(5)交通运输方便,靠近居民点,便于运输、管理及综合利用。(6)应注意已有水工建筑物、码头、桥梁以及长远水利规划对本站的影响。2.枢纽布置时应考虑的问题1)枢纽布置必须服从地区治理规划要求。2)要创造良好的水流条件,引水、进水流态要平稳,避免产生回流、死水区和水流旋涡。3)能充分发挥各个组成建筑物的作用,即尽可能以最少的建筑物发挥最大的效益。4)选择各个组成建筑物的类型和相互关系,要保证运行安全,管理方便,还要考虑泵站的扩建。5)尽量减少挖、压废农田及原有建筑物的拆迁。6)尽可能满足综合利用的要求,如排灌结合,抽水与自流结合,泵站与交通结合等。3.枢纽布置形式1)有引水渠的枢纽布置2)无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