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原则的思考高宗贤内容提要: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观念上要防止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教学操作上主张:重感性领悟轻理性分析;重审美愉悦轻功利目的;重科学阅读轻死记硬背;重学生品读轻教师讲评;重品味文字轻多媒体影音。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搞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审美阅读领悟正文: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文学教学,涉及古今中外上百位作家的优秀作品,屈原、李白、苏轼、鲁迅、余秋雨……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房龙、欧亨利……但令我们尴尬的是:学生们很少阅读名著,青春偶像类书籍的读者群远大于经典名著的读者群。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有改进的必要。审美,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目的,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尤其如此。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使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感受美、认识美、体会美的一种情绪体验过程,它对学生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感悟人生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多年来,由于受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影响,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也往往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审美这个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因失去灵魂而黯淡无光,步入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于漪)。要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我觉得需要重视以下几点:一.观念上要重视两个方面1.强调文学的艺术属性叶圣陶说过:“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按照这个阐述,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所以,学语文就是学语言。这个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语文”定义片面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显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叶圣陶先生的这个论述,一直深刻影响着我国的语文教育,进而也影响着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我们可以从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名字得到一点启示,语文,应该具有语言和文学的两重性质。作为“语言”,学生进入中专、大学前已经掌握了不少东西,最差的学生交际也不成问题。那么,对中专、大学的学生来说,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就应该把艺术性作为最重要的课程特性。只有强调了文学的艺术性,才可能把审美作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2.强调文学的审美功能韩愈说过:“文以载道”——这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旗帜。古人有学道、学文的不同。顾随先生在《宋诗略说》开头写道:“古人说‘文以载道’、‘诗言志’,故学道者看不起学文者,学诗者又谓学道者为假道学——二者势同水火,这是错误。若道之出发点为思想,若诗之出发点为感情,则此二者正如鸟之两翼不可偏废……人既有思想与感情,其无论表现于道或表现于文,皆相济而不相害。”于是,又有了“文道统一”的提法。不论是哪种说法,就其实际的影响而言,都强调了文学的思想性。现在,文学教育中谈的“文道统一”,实际上已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就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因为受传统观念和极左时代“政治挂帅”倾向的影响,文学课片面强调对作品的政治性、阶级性、思想性的分析,忽视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忽视对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探讨,把文学作品看作思想政治的载体。不可否认,这的确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如此,文学作品的意蕴、情味……在教学中经常“风流云散”,枯燥乏味是理所当然的。魏晋南北朝骈文的“浮艳文风”盛行不可谓不长久,影响不可谓不深巨,才让韩愈、柳宗元这等文坛巨手深恶痛绝,而经过“古文运动”的扫荡,现在,骈文因为它们的“言之无物”“文风浮艳”而“皮骨无存”了。读韩柳的散文,的确也有内容上“言之有物”、艺术上古朴敦厚之审美体验,但“文风浮艳”的魏晋骈文是否就该被钉在中国文学史的耻辱柱上呢?对文学作品艺术风格的多元化而言,“古文运动”对骈文的革命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但是,精美的艺术形式始终是文学的基本要求,追求形式的精美始终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目标,所以我们还有李白的狂野奔放、柳永的优雅清丽、秦观的温婉冷艳……审美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弱化,使思想性成为没有枝叶的枯树桩,违背了文学教育的基本规律。二.教学操作应重视的环节1.重感性领悟轻理性分析“感知领悟法”与“理性分析法”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两条不同思路。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范畴,虽不排除局部的理性特征,但总体而言,具有普遍而强烈的感性特征。中国传统的文学教育,并不重视理性分析。1951年,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引入我国,从此,凯洛夫注重理性分析的教学法就长期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学教育。这种理论,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过于强调课程、大纲、教材的统一性和严肃性,忽视了它们的灵活性和不断变革的必要性。在文学教育中,以理性分析代替感性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