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00英本(2)Group6:丁洁敏陈博丽张哲瓯林丽朱云学生“写作能力”的内涵:世界先进的写作教学理论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观察、思维能力这是对写作能力的本质认识。一方面,写作需要写作材料,这需要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方能获得;另一方面,写作需要思维的运动、操作。赞可夫认为,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写好,就必须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既包括观察能力,又包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他认为,决定一篇文章质量好坏的首要问题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不是漂亮的词句和严谨的结构。因此,写作的问题,首要解决的是“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问题,而这一切都来源于观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里,观察和思维不是两个互不相关的意识行为,而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观察不仅仅是感知,而且紧接着就是对感知对象、感知现象的思考、分析,这便是思维活动。这样的观察训练不仅训练了文章材料的获得,而且也训练了文章话语、内部语言的生成,这就是思维的训练。基本写作能力所谓基本写作能力就是写作过程中的感受能力、立意能力、聚材能力、结构能力、行文表达能力、修改能力的总称。它是将写作能力主体的思维活动落实在写作过程中,完成写作任务的一系列行为过程。基本写作能力的作用和功能是确定写作主题,完成写作任务,实现写作的功能、目的。在写作过程的每一阶段、每一环节上,一般思维能力和具体写作任务、写作目的紧密结合,便产生了写作行为的环节和阶段。因此,所谓基本写作能力,其实质就是将一般思维技术能力恰当地具体写作过程的写作任务相结合,从而实现写作的功能和目的。文体写作能力所谓问题写作能力就是对各种文体规范、写作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性掌握的水平,其核心是一个文体规范的问题。处理好主客观两方面的关系的能力,即读者意识的培养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写作能力。它指的是在具体时空背景下,具体读者对象制约下的写作总是不自由的,必须注意到读者的存在,并根据这个现实,进行文章主题、材料、内容甚至语气、措辞的选择。二、我国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要求:我国的SEFC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目的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和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很明显,新大纲特别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高中英语教学应注重写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三、高中英语课写作特点:英语写作训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一种新技能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只相关的旧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之前,学习了大量的常用句型,对各种文体略知一二,这为高中写作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中写作课首先应该超越单纯巩固已学语法及词汇的范畴,而着重培养各项写作能力。其次,写作课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到较多的体裁以力求达到FunctionalandCommunicative的要求。再次,写作课的成功需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信心,也需要活跃课堂气氛。最后,写作课应融入到整个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四、从教师角度出发,谈写作课的教学:1、从写作课的教法上来看,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突破传统写作课老师讲-—学生练-—老师改的程序。那种课堂上通常也只见学生埋头努力写字的安静场面。学生常常觉得写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英语写作也没有多大的意义。老师则觉得教学效果不佳,大量的批改工作更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实际上,写作课我们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可以通过听、说、读等相关活动帮助学生更有兴趣、更有信心地去写作。建议如下:1)写作的题目应该对学生有意义2)使学生觉得他们的作文是为读者而写,并且应该知道他们的读者是谁3)学生应该在写作课上一起工作,一起学习4)教师应该懂得如何批改学生的写作,建议用以下几种方式:A、课上集体批改这种方式比较适合controlledwriting而不适合freewritingB、学生互改。教师可以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写作过程中,并且批改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还可以用英语交流。但该种批改方式所花时间较长。C、教师收上写生的作业批改。教师能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给教师足够的时间思考、统计与归纳。2、从具体课型上来说,我们倡导以下两种方式:A、“说写”转换教学模式“说写”转换教学是现阶段最常用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它是针对英语基础教育中的“说不好,写又难”的现状提出的,旨在通过英语练“说”来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说写”转换采用任务型的活动途径,教师可以设置多个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逐个完成。“说写”转换强调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形成任务链,对所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说,然后转换为写,即“说中学”、“说后写”。这里的“说”包括小组讨论、自由辩论、回答问题、叙述事实和阐明观点等。说后写是“说写”转换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学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