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三章解热镇痛抗炎药药理教研室刘凤岐思考:解热镇痛药的共同作用及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用途及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的机制是什么?应如何治疗?氯丙嗪与阿司匹林的对体温的调节作用有何不同?镇痛药与解热镇痛药在镇痛作用方面有何不同?19世纪20年代,一位瑞士化学家从合叶子属植物内提取出了有效的止痛药--水杨酸,但是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很大,只有那些疼痛很剧烈的人才服用它。解热镇痛抗炎药(NSAID)作用部位(-)膜磷脂解热镇痛抗炎药(NSAID)的共同作用及其机制:1.本类药物抑制环加氧酶(COX)(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COX有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2.从而抑制了体内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3.前列腺素(PG)有:(1).致热、致痛、致炎作用;(2).并能加强其他“三致”因子的作用。环加氧酶(COX)(有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COX-1COX-2结构型(固有型)诱导型生成:固有的,诱导产生,存在于正常组织中,存在于受损伤(血管、胃、肾),的组织中,功能:稳定细胞功能具有强烈的致炎、保护细胞,致痛作用,如被抑制:不良反应治疗作用NSAID基本药理作用(一).抗炎、抗风湿作用:1.环加氧酶花生四烯酸COX-2(诱导型)PG;2.炎症介质---PG的作用:(1).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2).局部充血,组织水肿、疼痛;(3).增强缓激肽的致炎作用;(4).并直接刺激外周痛觉感受器,引起痛觉。3.NSAID可抑制体内的环加氧酶(COX)的活性,包括COX-1(结构型)和COX-2(诱导型)两种同工酶,使PG生成减少,炎症反应减弱;但不能根治也不能防止疾病的发展。4.但COX-1(结构型)为正常构型,多分布于胃、肾、血管中,起到保护组织的作用;5.除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外,其他药均有此作用,能抑制炎症局部PG合成,使炎症缓解或消失,缓解炎症的红肿热痛。(二).解热作用1.发热机制:致热原中枢PG增多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点上调(>370C)引起热量蓄积增加,散热减少病人体温升高、发热。2.解热机制: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加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与释放,使体温调节点恢复正常,降低体温;3.NSAID只是抑制中枢环加氧酶(COX),减少中枢PG的合成,即对已经出现的PG无作用;4.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程;5.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三).镇痛作用1.疼痛机制:组织损伤或炎症时,局部释放炎症介质(PG、缓激肽、组胺等),致痛及放大疼痛(放大疼痛信号),直接刺激外周痛觉感受器,感觉中枢,引起疼痛;2.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因为PG增多,直接刺激外周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3.镇痛机制:是NSAID抑制炎症局部PG合成,减轻PG致痛作用,减弱疼痛;且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4.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对慢性钝痛有中等镇痛作用,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5.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解热镇痛抗炎药分类:一、水杨酸类:乙酰水杨酸水杨酸钠二、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汀三、吡唑酮类: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四、其他有机酸类:吲哚美辛芬酸类布洛芬吡罗昔康第一节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一.水杨酸类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常用水杨酸钠---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一).体内过程:1.吸收:口服易吸收,吸收部位在胃及小肠上段,在体内被酯酶水解为水杨酸,血浆蛋白结合率高(80%~90%);2.分布:体内分布广。3.代谢:肝脏代谢,能力有限:口服剂量<1g,一级动力学消除,T1/2约2-3hour.口服剂量>1g,零级动力学消除;T1/2约15-30hour.4.排泄:肾脏排泄,排泄受尿液pH值影响较大。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在碱性尿液中可排出85%;在酸性尿液中可排出5%左右;中毒时,血中水杨酸浓度过高,处理→可碱化尿液,抑制重吸收,促进水杨酸的排泄.(二).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1.解热、镇痛及抗风湿、抗炎:(1).Aspirin解热、镇痛疗效明显可靠,组成复方(复方阿司匹林,APC),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等慢性钝痛。(2).应避免大量使用解热、镇痛药,以免病人大汗淋漓,虚脱,抵抗力下降;(3).aspirin有很强的解热、镇痛作用,能迅速缓解炎症引起的红、肿、热、痛等症状;(4).抗风湿作用强,疗效迅速确实,较大剂量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抗风湿应用到最大耐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