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4页新课程改革下思想政治教师的角色定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发挥学生个性,兼容多种教学方式的新型教学观念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新课程的实施与对教师角色的再定位决定着21世纪教师的教育行为。关于教师的定义,我国的《教师法》第三条这样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当好一名符合要求的教师,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一、由“课堂的主宰者”转为“平等的交流者”在传统的灌输教育下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教师是一切活动的中心,教师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主动权始终在老师手里,教师主宰着课堂。没有民主平等,常常板着脸孔,以先知先觉、教室中的家长、知识上的权威自居,造成教学呆板枯燥,没有一点生气。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教师课堂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教学常常是我教什么,你学什么,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一点在教师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造成学生没有一点主动性,灵活性,成了一个个机械的木偶,书呆子。我觉得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技巧,而不是把学生变成只是集装箱。如果这样,教育生产的产品只能是复制品不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社会、国家又怎么能有进步、发展呢?新课改强调“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民主平等意识,给每一位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使用民主的教学策略和原则,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其实,我国教育家、思想家韩愈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当成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教师。”时代呼唤教师一定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和学生在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中一起合作、探究、生成某个知识。并会用某个知识解释分析个人、社会、国家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由“课程的执行者”转为“课程的建设者”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堂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参考资料、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师知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该成为课程实施中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作为一门德育课程,若是脱离了实际生活,离开了学生,回避现实,泛泛而谈,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这样不仅使课堂教学没有乐趣,也不利于学生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3、由“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发展的促进者”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21世纪已经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大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二人本位。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4、由“学生的管理者”转为“学生的引导者”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单独拥有权力,学生要在教师的管理和监督下进行学习,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很少受教师的关注。学生没有那种被摇动、被推动,更没有灵魂被唤醒的感觉,却感到越来越像工厂流水生产的相同的产品,生产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学生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小。教师大多没有承担起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的作用,而是充当了学生的管理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已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教师应该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