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各种磁场的磁感线如图8-1-2所示,位于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附近或内部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a、b、c、d中(d在螺线管内部),其指向正确的是()A.a和cB.b和dC.a和dD.b和c点评:常见的磁场的磁感线的分布:(1)直线电流的磁场:同心圆、非匀强、距导线越远处磁场越弱.(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两端分别是N极和S极,管内可看做匀强磁场,管外是非匀强磁场.(3)环形电流的磁场:两侧是N极和S极,离圆环中心越远,磁场越弱.(4)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处处相等、方向处处相同.匀强磁场中的磁感线是分布均匀、方向相同的平行直线.19世纪20年代,以数学家赛贝克为代表的科学家已认识到温度差会引起电流,安培考虑到地球自转造成了被太阳照射后正面与背面的温度差,从而提出如下假设:地球磁场是绕地球的环形电流引起的,该假设中电流的方向是()A.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B.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C.由南向北沿子午线方向D.由赤道向两极沿子午线方向(2010安徽模拟)如图813所示,为某种用来束缚原子的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以O点(图中白点)为坐标原点,沿z轴正方向磁感应强度大小的变化最有可能为()解析: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人为假设的曲线.其疏密程度反映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场越强,沿z轴正方向磁感线由密到疏再到密,即磁感应强度由大到小再到大,只有C正确.点评:磁感线具有以下特点:(1)磁感线是有方向的,磁场中某一点,磁感线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2)磁感线有疏密,我们可以从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看出,两极处磁感线最密,而磁铁的两极处磁场最强.因此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磁感线分布密的地方磁场就强,反之则弱.(3)磁感线是一些闭合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从北极出来,回到南极;在磁体内部则从南极到北极.(4)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永不相交,这是因为在磁场中某一点只有一个确定的磁感线方向,所以过这一点只能作出一条磁感线.三根平行的直导线,分别垂直地通过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如图8-1-4所示,现使每条通电导线在斜边中点O所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则该处的实际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根据安培定则,I1与I3在O点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相同,I2在O点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与B1(B3)相垂直.又知B1、B2、B3的大小相等均为B,根据矢量的运算可知O处的实际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方向在三角形平面内与斜边夹角θ=arctan2,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通电圆环A、B圆心O重合、圆面相互垂直地放置,通电电流相同,电流方向如图8-1-5所示,设每个圆环在其圆心O处独立产生的磁感应强度为B0,则O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A.0B.2B0C.B0D.无法确定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知,图中A环在圆心O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B环在圆心O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圆心O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3.磁通量的计算把一个面积为S0=1.2×10-1m2的单匝矩形线圈abcd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4×10-2T的有界磁场中,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线圈平面恰好有一半处在磁场中,另一半处在磁场外面,如图8-1-5所示,求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是多少?如果以矩形线圈的bd边为转轴,将线圈旋转60°,求此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又是多少?根据磁通量公式Φ=BS,由于线圈平面只有一半处在磁场中,所以S=S0/2=6×10-2m2穿过线圈的磁通量:Φ=BS=4×10-2×6×10-2Wb=2.4×10-3Wb线圈旋转60°后,线圈平面全部处在磁场中,且S0与垂直于磁场的平面成60°角,根据磁通量公式Φ=BScosα可得:穿过线圈的磁通量Φ′=BScos60°=4×10-2×1.2×10-1×0.5Wb=2.4×10-3Wb点评:磁通量F=B×S×sina(a是B与S的夹角),磁通量的变化DF=F2-F1.注意:(1)如果用公式F=B×S×sina来计算磁通量,只适合于匀强磁场.(2)磁通量是标量,但是有正负之分,磁感线穿过某一个平面,要注意是从哪一面穿入,哪一面穿出.一矩形线圈面积S=10-2m2,它和匀强磁场方向之间的夹角θ1=30°,穿过线圈的磁通量Φ=1×10-3Wb,则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若线圈以一条边为轴转过180°,则穿过线圈的磁通量的变化为;若线圈平面和磁场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变为θ2=0°,则此时的磁通量Φ=.易错题:如图817所示,水平放置的扁平条形磁铁,在磁铁的左端正上方有一线框,线框平面与磁铁垂直,当线框从左端正上方沿水平方向平移到右端正上方的过程中,穿过它的磁通量的变化是()A.先减小后增大B.始终减小C.始终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