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主要供血给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及上段脊髓。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制定了后循环缺血共识,主要介绍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以及临床表现与诊断防治等。一: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定义和意义1: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随着对脑缺血的基础和临床认识的提高,认为前循环缺血只有TIA和梗死两种形式,“颈动脉供血不足”概念也不再被使用。然而,由于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滞后,VBI概念仍被广泛使用,并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如将头晕/眩晕和一过性意识丧失归咎于VBI、将颈椎骨质增生当作VBI的重要原因,更有将VBI的概念泛化,认为它是一种即非正常又非缺血的“相对缺血状态”。这些情况在我国尤为严重,导致VBI概念不清、诊断标准不明、处置不规范,相当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地医疗水平和健康服务。2:对后循环缺血认识的提高3: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和意义二:后循环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2: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3:颈椎骨质增生不是后循环缺血的主要原因(2)病理研究证明椎动脉起始段是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而椎骨内段的狭窄/闭塞并不严重。(3)在203例连续的椎动脉动态造影中,仅2例有因骨赘引起的动脉侧方移位。(4)对1018例有各种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转颈后的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5%有颈外段椎动脉受压;其中136例有后循环症状者中也仅9%有受压;这136例中,28例转头时出现症状,受压也只4例;882例没有症状者与108例没有转头时出现症状的有后循环症状者间的受压比率无差异。PCI的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眩晕、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声嘶,Horner综合症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常见的PCI类型有TIA、小脑梗死、延脑外侧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Web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大脑后动脉梗死、腔隙性梗死(纯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轻偏瘫、构音障碍-拙手综合征、纯感觉性卒中等)。目前证据表明PCI的总体预后并不比前循环缺血者差,如NEMC-PCR中,407例患者中预后好者达79%。2:常被误认为是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3:后循环缺血的评估和诊断对所有疑为PCI的患者应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主要时MRI检查。DWI-MRI对急性病变最有诊断价值。头颅CT检查易受骨伪影影响。诊断价值不大,只适用于排除血和不能进行MRI检查的患者。应积极开展各种血管检查,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MRI血管造影(MRA)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等,均有助于发现和明确颅内外大血管病变。各种检查各有特点,不同检查间的相关研究还缺乏。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在国内广泛使用,可发现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近段的狭窄或闭塞,但不能成为PCI的诊断依据。心电图、心动超声和心律检测是发现心脏或主动脉栓塞来源的重要检查,特别是对于不明原因、非高血压性PCI者重要。颈椎的有关影像学检查不是诊断PCI的首选或重要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四:后循环缺血的治疗2:后循环缺血的预防对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控制应参考国内外相关的防治指南。鉴于约40%的后循环缺血病因为栓塞,建议积极开展病因检查。诊断明确者应进行抗栓治疗。单用或联合使用抗血小板制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应探索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等治疗方法的疗效.除非明确颈椎骨质增生与PCI的关系,否则不应该仅为治疗PCI而行颈椎手术。3:后循环缺血的宣教应积极开展PCI的医学教育,尤其是医师的继续再教育,更新观念,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不再使用VBI概念。应加强宣教,正确掌握PCI的早期表现,实现早发现、早诊断。应加强宣教,正确认识PCI的危险因素,建立科学的预防观。五:后循环缺血的临床研究六:有关后循环缺血的几个重要认识Dix-Hallpike试验阳性。该试验具体操作时由测试者手持患者头部,帮助患者由坐位迅速平卧,在保持上部躯体水平条件下,头向左右转动各一次,使一耳朝向地面。BPPV患者在经过数秒潜伏期后,出现短暂眩晕发作和旋转型眼震,通常持续20~30s,患者复原至坐位时出现反方向旋转型眼震,上述位置重复数次后眩晕和眼震不再出现(易疲劳的)。病变侧别则根据Dix-Hallpike试验结果确定,即头偏向左侧出现眼震时判断为左侧病变,反之为右侧病变,双侧均可诱发出明显眼震时,则诊断为双侧性BPPV。治疗方法:行Dix-Hallpike试验确诊后,静坐休息10~20min,其步骤如下: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位并把头伸出台边,然后向患侧扭转45°;②头逐渐转正,继续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