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阶段性总结.docx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28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阶段性总结.docx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阶段性总结.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阶段性总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成了许多教师的追求,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冷静思考。一、问题与分析1讲自主,无目标。有些教师在理解“自主”学习时,以为就是还学生以自由,放手让学生自己看书,自由想象,爱做什么就做什么就是自主,什么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环节都可以忽略不计。新课程改革指出:“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可见,自主学习是建立在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生自觉意识上,倘若学生没有自我学习和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把课堂全部还给学生,那只会是一盘散沙。所以要推进自主学习,教师的责任在于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言,“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都说明了教师要一切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出发来组织教学。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上,老师绝非无事可做。老师要做的是创设吸引学生“眼球”,刺激学生感观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老师要讲的是在学习方法上引导、点拨,在有疑处释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体验中尝试学习,把感悟理论和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觉悟结合起来,在感悟理论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理论,由此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要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2谈合作,重形式。课堂讨论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许多教师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开展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变了味”的讨论。比如有的老师在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框时,这样说“请大家围绕课本,思考:农业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作用?四人小组讨论一分钟。”一分钟到了,老师说:“时间到!现在由**同学回答刚才的问题。”这里我们看到的讨论仿佛成了做广播体操,老师叫讨论就讨论,老师叫停就得停;不问学生有没有讨论好,或有没有思考好,规定的时间一到,马上要求学生回答,这既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名为“合作学习”的讨论是虚设的。为什么不问一问学生“商量好了吗”或“结果出来了吗”?在这种缺乏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怎么“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显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进行合作学习,也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为了形式。有时一人不能解决的事,大家分工合作很有必要;而有时很简单的事,也来个讨论,就大可不必了。学习的过程应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制定目标、确定重点、选择方法、评价效果,都应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师生共同商定,如仍由老师“独断专行”,那么“合作学习”就变成了一句空话。二、思考与策略(一)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备课首先要分析学情,备学法;预习要求要有利于学习预习习惯的养成;课堂讲解要学法示范,并重视指导自悟和总结学法;练习设计要有助于学生运用、迁移、巩固学法。当然,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在指导学法的同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愿学”“乐学”,因为不解决“愿学”“乐学”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会学”“善学”。学习方法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其实是一个动态过程,“愿学”和“乐学”是推动其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学生养成了自觉的习惯,掌握了一些自学的方法,那么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有基础。(二)创设民主环境,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保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个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政治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尽可能把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学生感到亲近;尽可能把教材以及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使学生产生共振共鸣。绝不可无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搞“一刀切”“一锅煮”,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方法,而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所以,我们要创设多样的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