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泥石流对社会经济、生活以及环境的严重影响,提出了研究泥石流灾害防治的重要性;其次细述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特征;然后介绍了国内外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的发展历程以及危险性评价方法;最后介绍了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各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及措施技术。关键词: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灾害防治第一章前言近年来,我国泥石流灾害频发,如:四川8.13特大泥石流(2010)、甘肃8.7舟曲特大泥石流(2010)、云南贡山特大泥石流(2010)、北京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2012)等。泥石流。频繁爆发的泥石流不仅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会严重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泥石流灾害防治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第二章泥石流的成因及其特征2.1.2、诱发因素。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当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工业化以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弃土、矿渣的不合理堆放;滥伐乱垦等等。2.2泥石流的危害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对居民点的危害;对交通的危害;对水利工程的危害;对矿山的危害.据统计,我国有29个省(区)、771个县(市)正遭受泥石流的危害,平均每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为18次╱县,近40年来,每年因泥石流直接造成的死亡人数达37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的50多年中,我国县级以上城镇因泥石流而致死的人数已约4400人,并威胁上万亿财产,由此可见泥石流对山区城镇的危害之重。目前我国己查明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县级以上城镇有138个,主要分布在甘肃(45个)、四川(34个)、云南(23个)和西藏(13个)等西部省区,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乡镇级城镇数量更大。2.3泥石流的发生规律泥石流发生的时间规律是与集中降雨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另外,暴雨、洪水总是周期性地出现。因此,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第三章泥石流危险性评价1981年美国Hollingsworth和Kovacs采用打分方法构建滑坡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框架,采用因子叠加法实现了滑坡危险度的评估,该方法为以后的滑坡泥石流危险性研究指明了方向,现在很多的研究方法都是基于因子叠加的原理而展开的。1984年伦敦大学皇家学院Hansen教授总结出了滑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四点重要内容,为泥石流危险性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以后的危险性评价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7~1988年,美国对加利福尼亚Saratoga地区、Switzerlard地区及其北部的山林伐木规划区的滑坡泥石流开展了危险性编目工作,并对加利福尼亚地区的暴雨滑坡泥石流进行了遥感危险度评价工作,第一次在大范围内展开了滑坡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价工作,为今后的危险性评价工作提供了范例。1988年日本高桥保等开展了扇形地上泥石流危险度的评价研究,主要探讨建筑物的损害与泥石流堆积厚度的关系;1990年日本久保田哲也等再次开展了泥石流发生危险度的判定研究,主要从短历时降雨的有效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来研究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日本学者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入手,大大丰富了泥石流危险性研究的内容。进入90年代以来,GIS与RS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该领域快速发展。相关的研究大量涌现,其中代表性的工作是意大利学者Carrara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泥石流灾害制图的技术方法和存在的问题。3.2危险性评价方法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灾情评估、预测、防灾救灾决策的基础。根据研究范围,可以分为点评价和面评价,即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和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前者评价面积小,致灾体(泥石流)和承灾体清晰明确,评价精度高,评价结果定量化程度高而后者面积大,致灾体的成灾条件复杂,致灾因素多样,承灾体类型多,分布广,特征复杂,许多因素具有较高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采用的指标多为相对指标,评价结果定量化程度较低。评价类型第四章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4.3工程新技术陈晓清等在“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工程防治新技术探索”一文中,分析舟曲三眼峪和绵竹文家沟的泥石流防治失败原因时发现目前大量采用的浆砌石结构抗泥石流冲击破坏能力弱是其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抵御特大泥石流的冲击破坏,初步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框架+浆砌石坝体式泥石流拦砂坝、预制钢筋混凝土箱体组装式拦砂坝的新型泥石流拦挡结构,以及复式断面泥石流排导槽、预制钢筋混凝土箱体组装式排导槽的新型泥石流排导结构。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三维GIS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技术在地质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