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语文素养在生活实践中发展保山市施甸县第三完全中学杨永慧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1、有生活才有能力《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学生走入生活,触摸生活。在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探究中的“寻觅春天的踪迹”时,我带学生走到田野上,通过寻觅、观察春天的踪迹,让学生深入认识大自然的物候特征,了解一些生命在春天里成长变化的过程及特点,培养热爱春天的情感。我把学生分组并给出不同的任务:(1)收集描写春的成语、诗歌、谚语、歌曲等。(2)收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3)从“春雨惊春清谷天”中任选一两个节气做细心的物候观察和农事安排情况的观察,并逐日记录同时记录下自己对春天神奇的感悟,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自然、关于生命的思考。(4)给画配诗,给诗配画,写一篇作文。学生在一周的收集、观察记录、调查研究中,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接触了许多新事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2、有生活才有真情。“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常常让学生走到校外:或走到田间地头去感受农民的辛勤劳作及丰收时的喜悦;或走向社会去观察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或走近父母、亲人、朋友,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这些接触交流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这样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生活的内涵,而且写出了真实鲜活的文章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引导学生真实的感受生活和体验生活,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会生活,爱生活,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二、学生生活“语文化”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