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广东省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解决卫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加快我省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省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期为2011至2015年。一、面临的形势“十一五”时期是卫生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和繁重的公共卫生任务,我省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协调发展,统筹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大政府卫生投入,着力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妇幼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建设,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全面开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近期五项重点工作。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921水灾等罕见自然灾害和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挑战;胜利完成“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来粤伤员救治任务;胜利完成广州亚运会卫生保障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五年来,我省卫生事业稳健发展,健康保障能力明显提高,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改善,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75.3岁,比2005年提高0.51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4.3‰和13.67/10万,比2005年下降45.2%和20.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于68.84%和57.15%。卫生事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发展基础。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资源总量适度增长。2009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16238个,保持稳定。医疗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分别为271972张、413444人、155711人、151195人,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29.67%、39.05%、31.93%和53.06%。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62人、注册护士1.57人、床位2.82张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6.56%、46.73%和34.93%。“十一五”期间,全省政府卫生投入983.7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83倍。2009年卫生机构固定资产1019.3亿元,比2005年增长51.9%。支持改造建设医疗卫生机构1116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90.1%,乡镇卫生院覆盖率100%,100%行政村设立村卫生站。卫生技术人员工作效率逐年提高,医院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由2005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09年的11.5人次,日均担负住院日数由1.7天提高到2.0天。中医药强省建设重大项目强力推进,90%的综合医院、83%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8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建成15所中医名院、176个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专科、53个中医名科、40个基层中医药特色示范单位,中医资源配置更趋合理。2、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公共卫生三大体系基础建设、业务装备进一步加强,面貌焕然一新,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度明显加快,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保持低水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的大规模流行。连续16年保持无脊灰状态,连续6年无白喉病例报告,14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从1992年的19.9%下降到4.6%。艾滋病疫情快速上升势头明显减缓。结核病新发涂阳病人发现率、治愈率提前达到国家和省结核病防治2010年规划及WHO的目标,甲流、霍乱、登革热、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病、寄生虫病稳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有了良好开端。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物资储备机制不断健全,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网点建设进一步规范,全省44.1%的农村卫生保健发展规划达标。“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和“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进展顺利,国家级“行动”示范区8个,省级“行动”示范区41个。卫生监督力度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管理得到加强、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动均取得较好成效。爱国卫生运动开创新局面,新增国家和省卫生城市6个、国家和省卫生城镇49个、省卫生村3900个,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73.43%,自来水普及率80.79%,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覆盖全省93个主要涉农县。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覆盖范围扩大到蔬菜、大米、谷类等16类食品。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得突破进展,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96个县(市、区)的所有乡镇和行政村,参合率99.2%,比2005年提高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