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ppt
上传人:你的****书屋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ppt

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结构古代国民经济中农、工、商的关系:封建政府经济政策:思维视角专题一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古代农业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二、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精耕细作3、表现:(1)生产、灌溉农具的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建设(2)生产技术提高和农作物品种的增加1、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三、古代农业基本模式---小农经济▲4.发展历程5.特点(含义)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连续性D.脆弱性6.评价:(1)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2)积极作用:①是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巩固了封建统治②明清以前,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发展(3)局限:①明中叶后,妨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着社会的进步。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③土地过度开垦,导致环境恶化。7.阻碍因素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四、古代中国土地制度及赋税制度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各国的税制改革(2)过程:齐国的管仲改革(实际上承认)鲁国初税亩(首先公开承认)商鞅变法(法律确认)(3)形式:A.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人数最多,占地最少)B.封建土地国有制C.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D.君主土地私有制(4)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5)弊端: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土地兼并严重(历代政府只能抑制不能根本解决)3.历代政府抑制土地兼并所采取的措施:(2)明:绘制“鱼鳞图册”目的:①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征收赋税②另一目的抑制土地兼并,但没有真正起到抑制的作用作用:它是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4.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演变(1)秦汉时期:编户齐民①内容:政府把农民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详细造册,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口赋、徭役和兵役②作用:利于加强对百姓的管理(2)唐朝:租庸调制(重点)①内容: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征收银钱为主②作用: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使国家富强。(3)唐朝:两税法(按丁)①内容: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依照丁壮和财产的多少定出户等,两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凡鳏寡孤独不济者,可以免税②作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它奠定了宋代以后两税法的基础,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4)明朝:一条鞭法(张居正)①内容: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②作用:使长期以来因徭役制对农民所形成的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5)清初:摊丁入亩①内容: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②影响: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对活跃商品经济起来推动作用;(无地少地的农民摆脱了丁役负担,不再被强制束缚在土地上,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古代税收制度改革的方向1.从征收实物,向征收货币转变。2.从以人丁税为主,向以财产税或土地税为主转变。3.税收种类减少,税收制度简化。4.封建国家对农民的控制减轻。“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