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悯农》.docx
上传人:努力****骞北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大班教案《悯农》.docx

大班教案《悯农》.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班教案《悯农》大班教案《悯农》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教案《悯农》,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大班教案《悯农》1活动目标:1、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2、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指导粮食来之不易。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各种米饭的图片(白米饭、南瓜饭、菠萝饭等)经验准备: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参观家乡的风景名胜,对其有初步的了解。活动过程:1、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2、引导幼儿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引导幼儿自由说说,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3、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3)学习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4)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4、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大班教案《悯农》2背景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习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目标: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习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准备: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过程: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二、欣赏艺术作品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四、操作表现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五、观赏诵读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延伸:开展庆丰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纠错——儿童主动学习的好方法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习,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习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一、观赏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