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础会计教案第一章总论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会计凭证与账簿第五章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第六章期末账项调整与结转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会计核算形式第十章会计工作的组织结论二:会计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三)会计的发展1、中国会计的发展(1)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产生了“会计”名词。古籍记载“总和算之为会,零星算之为计”,简称会计(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记录经济业务事项的“簿”和“籍”。(3)隋唐时期,产生了专职会计人员和会计专著。(4)宋朝,创立了“四柱清册”结账法。即:将经济业务事项分为“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部分。(5)明清时期,创立了中式复式记账“龙门账”,将业务事项分为“收”、“支”、“存”、“该”。其关系是“收-支=存-该”2、西方会计的发展结论三:会计是随生产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的,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职能(核算、监督)会计的特点会计的目标投入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经济业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拨付、使用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三、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经济业务)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拨付、使用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资产负债费用第三节会计准则一、会计法规的概述会计法规体系是由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会计部门规章和地方性会计法规组成,会计法规具有层次性。二、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我国会计学界会计假设四个。1、会计主体指会计人员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即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与法人主体不是等同的概念;――会计主体可能是法人主体之下细分的分支机构;――会计主体也可能是企业集团众多法人主体的集合。可以被概括为:会计要为特定的主体进行会计核算。2、持续经营指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企业拥有的资产才能在正常的经营过程耗用、出售、转换等;――它为正确地计量财产的价值、确定收益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首先必须明确核算的主体,即解决为谁核算的问题;其次还必须明确时间范围,核算主体是持续不断经营的。3、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延伸,是持续经营的客观要求――它一般按照日历时间划分,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它可能与实际的经济活动周期不一致,有的经济活动可以持续至多个会计期间。会计期间分为:年度会计中期: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等奠定了理论和实务基础。4、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企业经济活动中凡是能够用货币这一尺度计量的,就可以进行会计反映,凡是不能用这一尺度计量的,则不必进行会计反映。--用货币来反映一切经济业务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征――货币计量前提包括币值稳定前提;――我国货币计量一般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三、会计记账(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可靠性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2、相关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3、可理解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4、可比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6、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从质的方面:发生的会计事项可能对企业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属重要事项。从量的方面:某一会计事项的发生金额达到一定程度,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7、谨慎性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8、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