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最新范本,供参考!在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县和教育现代化县过程中,我县投入了大量经费为中小学添置教育装备,教育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中小学校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师办公用计算机、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和图书等教育资源迅速增加。为了加强中小学教育教育装备工作,贯彻落实好教育部《中小学实验室规程》、《中小学图书馆规程》、《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督导评估细则》等文件精神,提升教育装备管理水平与应用效率,充分发挥教育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学校内涵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县中小学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在“双创”过程中,我县一次性投入大量经费用于购置教育装备,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重视。教育装备水平的迅速提高,极大的改善了中小学办学条件,为更好地执行课程计划、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管好和用好教育装备,在管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仪器设备作用,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今后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学设备和功能室的管理使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主任、后勤处主任以及实验室、各功能室、教学仪器设备的管理员为成员,实行“三级组织、层层落实”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运行机制。各学校明确一位中层教干具体负责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要按《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要求配足配齐所有功能室、器材室的专(兼)职管理教师,做到定人定岗、职责清晰、要求明确;正常组织管理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图书管理方面培训,确保从事教育技术工作和图书管理教师队伍相对稳定。领导小组要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教育装备的管理使用规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教育装备的管理使用工作,加强各功能室的规划、建设、管理、使用和考核等,为学校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证。各校要结合有关要求,本着有利于管理和使用方便的原则,因校制宜地对现有教学用房进行改造、维修,通过优化整合,作出合理安排,最大限度的满足各功能室、器材室配套用房要求。新建综合楼,应参照《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要求,统筹考虑教育装备配套用房,并从面积、规格、配套设施等方面规范设计所需各功能室、器材室。二、规范操作、优化管理、强化责任、完善制度1.装备资产管理。教育装备是学校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要按照《省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全面实现教育装备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并按年度打印纸质报表备份。账目登记要规范,品种、数量、单价等要齐全。器材设备(图书)参照有关要求贴有标签(编目),仪器橱贴有橱卡,各专用教室设备桌凳橱等设备逐一编号;各类教育装备要做到及时登帐、核对,每学期清点两次,确保帐帐相符、帐物相符、帐卡相符。学校教育装备一般不得外借,特殊情况需经校长批准方可借出,并完善借还手续。归还时,相关人员应认真检查,如有损毁、丢失,应照价赔偿。设备使用年久损坏,经维修后仍不能使用的,可书面申请报废,报废单由学校领导签字,送学校财务、教育装备管理负责部门各存档一份。对于非正常损坏、丢失设备和因失职而造成的责任事故,根据情节轻重追究学校主管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设备管理员离职应办理交接手续,校长离任审计时,要清点教育装备,做到帐物相符。2.设备验收管理。凡学校购入、调入、分配的设备,必须由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学科人员接货、收货、验货、登记,认真核对接收清单,查验产品数量、件数,按照技术参数逐一进行核对,在收货验货时必须严把产品质量关,严禁无生产标准、无安全保证、无服务保障、质量低劣的产品进入学校,要严明纪律,明确责任,谁接收,谁验货,谁负责。3.设备存放、维护管理。教学仪器设备应按学科和类别,分室、分柜、定位,入橱、入柜存放。要根据仪器的不同结构、性能和特点,做好防尘、防潮、防腐蚀、防曝晒、防蛀、防变质、防磁、防压等工作,化学药品要和仪器分开存放,并贴有明显标签,力求科学合理,易燃、易爆、剧毒药品,应专柜单独放置,要有专人保管,并严格执行领用手续。做好设备的管理、维修、维护、计量标定等工作。信息化设备要定期通电或及时充电,教学仪器要定期擦拭,化学试剂要经常检查存放情况,生物浸制标本应按要求定期补液,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音体美器材、图书应存放到相应的保管室、仪器柜、图书柜,专柜摆放,做到规范整洁。搞好各功能室的环境卫生。各功能室和仪器器材室要按规定悬挂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墙,张贴标语,窗户要挂合适的窗帘,要经常打扫、擦拭,做到清新整洁。4.设备安全管理。各中小学要重视加强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