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的外科治疗及进展.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61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直肠脱垂的外科治疗及进展.pdf

直肠脱垂的外科治疗及进展.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直肠脱垂的外科治疗及进展摘要直肠脱垂是最常见的后盆底疾病,病因复杂,临床较难处理,由其所致的相关合并症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影响。目前,因尚无彻底有效的治愈方法,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本文系统回顾直肠脱垂的基础理论及手术方式。ABSTRACTRectalprolapseisthemostcommondiseaseofposteriorpelvicfloor.Becauseofitscomplexetiology,itisdifficulttodealwithrectalprolapseclinically.Thecomplicationrelatedtorectalprolapsehasatremendousimpactonpatient’slifeandwork.Atpresent,thesurgicalinterventioniscommonlyusedinthetreatmentofrectalprolapseasbeinglackoftheeffectivemethod.Thispapersystematicallyreviewsthebasictheoriesandsurgicalapproachesofrectalprolapse.KEYWORDSrectalprolapse;surgicaltreatment;review直肠脱垂是最常见的良性盆底疾病,虽然临床发病率不高,但却常合并其他盆腔脏器脱垂,其所导致的异物感、黏液渗出、出血及伴发的便秘、大便失禁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1],部分患者因此出现精神症状,所以治疗直肠脱垂也是改善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目标。目前,直肠脱垂的治疗手段主要是手术,本文概述直肠脱垂的临床特点、常用手术方式和最新治疗进展。1定义、分类和分级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甚至乙状结肠下端向下移位甚至脱出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在我国,首次描述此病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医俗称“脱肛”。直肠脱垂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儿童常发生在3岁前,无明显性别差异,常为直肠黏膜脱垂;成人女性好发于60~70岁,男性为40岁以下[2]。据统计,50岁以上女性的发病率为男性的6倍,且与分娩次数呈正相关。目前,根据直肠脱垂部位将其分为外脱垂及内脱垂,前者即直肠脱出至肛门外,后者为脱出的直肠在肛管直肠腔内,也称隐匿性直肠脱垂或直肠套叠。另外,根据直肠脱垂程度,又分为完全脱垂(直肠管壁全层脱出)和部分脱垂(仅直肠黏膜脱出)。直肠脱垂的分级标准有很多,目前国内外常用牛津脱垂分级标准[3]。牛津脱垂分级标准共分5级,根据肠套叠套入部顶端相对于直肠膨出和肛门括约肌下降程度,将直肠内脱垂分为4个级别,分别是高位或低位直肠套叠或肛门套叠,5级脱垂则是直肠外脱垂。一般来说,3~5级脱垂是外科手术适应证。国内对直肠外脱垂进行了详细分级[4]:Ⅰ度脱垂为排粪时脱垂长度约3cm,便后能自行回缩;Ⅱ度脱垂为排粪时直肠全层脱出,长度4~8cm,必须用手压复位;Ⅲ度脱垂为排粪时肛管、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度8cm以上,较难复位。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再进行细致的分级评定。2病因和发病机制2.1病因直肠脱垂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①解剖学因素:肛管直肠角变形,直肠呈垂直状承受腹压,腹腔内压力不能有效分散,久而久之直肠出现下移。②盆底组织因素:幼儿发育不良、营养不良患者、消瘦患者和老年多产女性出现的盆底肌肉松弛、薄弱无力,手术损伤阴部神经导致盆底肌肉萎缩,丧失生理功能,均可导致脏器下移。③腹内压增加:慢性腹泻、便秘、前列腺增生、慢性咳嗽和多次分娩等经常使腹压增高并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推动直肠向下脱出[4]。2.2发病机制直肠脱垂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4种:Douglas陷凹加深、直肠与骶骨岬分离呈垂直状态、乙状结肠冗长、肛提肌分离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前2种已得到多数学者认可,但任何一种发病机制都基于直肠脱垂的病理解剖特征。①滑动疝学说:腹内压力使盆腔陷凹的腹膜皱襞逐渐下垂,覆盖于腹膜部分的直肠前壁压于直肠壶腹内,使直肠前壁突入肠腔形成一滑动疝后经肛门脱出[5]。②肠套叠学说:直肠脱垂为直肠上段、乙状结肠交界的大肠环状套叠,并逐渐向下最后脱出肛门[6]。③会阴下降综合征学说:长期腹压增加导致直肠前壁黏膜陷入肛管不易复位,并刺激产生坠胀感,使腹压进一步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会阴持续下降而形成会阴下降综合征,造成直肠脱垂[3]。④提肌功能障碍综合征学说:由于长期用力排便、神经病变或全身衰竭引起提肌板下垂,直肠尾骨缝、裂隙韧带和提肌悬带下脱并分离,提肌裂隙增宽并下降,引起所有裂隙内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