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doc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浅谈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枯燥难懂的文言文中找到乐趣。关键词:新课程;文言文;教学重点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2)10-0096-01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早说过:教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或当地方言就算了事的办法必须坚决抛弃”,“在阅读时候,标记全篇或全书的主要部分,有利部分表现最好的部分,解读、欣赏”。这就是说,文言文教学不宜采用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善于捕捉文本重点和精彩部分,点引学生读悟,“培养解读、欣赏”能力。因此,怎样抓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对学好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捕捉文言文教学中的重点呢?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切身体会。一、要依靠基础,转移教学重点对于学生而言,,知识面相对狭窄,加之对工具书使用的熟练程度不够,因此,他们研究的范围最好局限于课本,或与课本密切相关的材料,他们在课堂与老师共同学习的时间有限,最好能在课堂上进行完,即便需要课下查阅资料,也不宜占用太多的时间。鉴于此我们不妨尝试研究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标点。这些“小课题”往往可以当堂完成,何况这些“研究课题”和中考紧密相连,平时教学中渗透这些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也愿意去下功夫进行研究。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转移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针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偏颇,新课标理念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转移到基本的字词句的学习上来。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解词语,掌握句式放到最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堂堂有所得,课课有所获,这样才不会让逐字逐句的讲解充斥课堂,才不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榨取干净。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独立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二、重点教会学生预习和归纳语系和归纳是学习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对文言文的学习来说,这两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学生通过预习,找出了文言文中的不理解的词和不会翻译的句子,那么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就放在学生的疑难问题和学生易忽略的知识上,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归纳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知识形成网络。可是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不会预习和归纳,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要提明确的预习要求,并因内容不同而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预习的要求可以具体为以下几点:1.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翻译全文,并给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作上记号;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3.圈出重要实词和常见虚词,并弄清其意义和用法;4.找出文中词类活用的词;5.找出文中的互文现象;6.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等等。上课时,各组派代表把预习情况讲出来,重难点问题汇总集中,这样教师就心中有数,针对性强,以免在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上耗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一课上完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归纳小结,并督促检查。归纳哪些内容呢?除了对上面的预习要求自己忽略或不清楚的内容进行增补外,还要对重要实词、常见虚词和句式进行归纳,如某个重要实词有几个意思、虚词有哪几种用法、特殊句式有那些等等。一个单元学习完后再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小结。几册书学完进行阶段小结。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一)养成诵读习惯,讲究诵读的方式诵读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是一种艺术享受。现版的文言文(古典诗词)强调可读性和浅易性,注释较详实,课后练习设置具有科学性。教师必须重视诵读,课堂上可以采用教师范读、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教材的课后练习都布置了熟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的作业,由此可见,高度重视诵读,感受艺术和学科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如教学《醉翁亭记》时,首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从醉翁亭周边的优美环境,山间朝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