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摘要】:技术进步对一个国家产出的增长至关重要。而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差异更是造成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动态演变的过程使国际中的优势地位进行转换。而在现今中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和经验的分析,对“中国创造”现象进行论证,并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关键词】:动态技术差异技术进步中国创造【正文】:一、引言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的对外开放,中国开始走向世界,中国经济同时也就不自觉地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同时也使国际分工更加的明确。在不可阻挡的大潮流中,中国也同其他国家一样,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革新经济发展模式,把握机会,扬长避短,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摆在所有国家面前的难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自然也就是一个劳动力大国。依据要素禀赋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作为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国家,中国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的初期,“中国制造”便成为了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有效途径,而且成为了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发展中最引人瞩目的成果之一。但是随着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制造业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与发展模式、通胀速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我们的成本优势降低。基于这种情况,很多人意识到,“中国制造”应该向“中国创造”转变。但是,“中国创造”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有多大呢?随着技术进步在一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国政府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不断加大。而客观的来看,当前中国在科技创新力方面,与欧美国家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考虑进国际动态技术差异的因素后,中国制造业应该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技术创新还是技术引进似乎成为了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二、对经济模型的说明和论述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分工理论运用了动态分析法,它是在考了时间变化的轨迹或者是调整过程的本身而建立起来的。在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分工理论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水平作为重要的要素禀赋通常处在动态的变化之中,而技术水平的这种动态变化可以通过明显地提高一国产出能力,改变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来获得比较优势。通过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加以实证分析可以对这一理论做出论证说明:产量增长=技术进步+(资本份额*资本增长)+(劳动力份额*劳动力增长)。而基于动态分析的方法,在一段时间或是一个过程之中,由于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出的提高在各国具有差异性,使得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的要素生产率相对高的产品总是具有差异性,也可以说动态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成为可能的重要原因。由此出现了一系列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分工理论。依据这一理论建立的模型主要有技术差距模型、产品周期模型以及技术外溢模型。{技术差距模型}:技术差距理论实际上把技术也看作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认为国际贸易尤其是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实际上以技术差距存在为基础的,在一定时期,出现某种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流程的国家将具有一种理所当然的领先于其他国家的地位,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由于技术创新而获得先进技术垄断地位,成为技术领先国。别的国家对这种产品的需求和拥有这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将有一种时间上的迟延,即模仿滞后。该国因此大量出口技术领先产品。但是,通过贸易产生的示范效应、专利转让以及直接投资,这些技术将被其他国家模仿,技术领先国和技术追随国间的技术差距将会消失,它们之间的贸易由于技术追随国的生产扩大而减少,直至追随国的生产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为止。图6-10波斯纳的技术差距贸易模型图1波斯奈的技术差距贸易模型但是,这个模型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它不能解释技术差距的大小,,也没有给出技术差距产生和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的原因。{产品周期模型}:产品周期模型将新产品的生产划分为四个阶段:新产品阶段(国内生产时期),产品成长阶段(出口垄断时期),产品成熟阶段(外国生产者开始制造时期),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竞争以及产品完全进口阶段(产品衰退时期)。在新产品阶段,生产往往需要高技术,或具有高技术素质的劳动者。随着产品的成长和逐步成熟,技术变得标准化了,就可以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及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因此,该产品的领先优势会由最先发明产品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分工的形式体现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当一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时,已经有另外一种更新的产品开始生产。弗农等人把西欧等国作为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国家,当西欧各国的生产也逐步被收入更低的国家所取代时,这些后进的国家又处于生产和出口的高峰时期。这种新产品在生产国之间进出口的消长现象好像海涛一样此起彼伏。由于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技术标准化及扩散,可以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