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校本课程开发促学生和谐发展的实证研究》杨岔路小学课题组前言: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学生的和谐发展成为社会的聚集点。课程是学校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完美统一的重要平台,关注课程建设,建立多元的课程结构,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02年伊始,我们就倾力于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个性发展”,开发了“1+5”式的校本课程结构。历经研究、总结、提升,我们深刻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于形式上是“以校为本”,而真正的哲学内涵应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协调、快乐的和谐发展为最高目标。于是,2004年2月我们正式确立并启动了《校本课程开发促学生和谐发展的实证研究》课题实验,对校本课程实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修改,初步形成了新的更能凸显学生和谐发展的“两主两翼”的校本课程结构。即必修课《快乐自编操》《国学荟萃》,选修课《科技乐园》《健康快车》。同时将学生的和谐发展目标具化为“六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交往、学会创造。最终达致“每一个学生潜能得以开发,才华得以施展,人格得以完善;做到知书达礼而不失开放创新意识,个性张扬而不失谦逊合作素养”的办学目标。三年的课题实验,使学校在师生成长的双赢中不断发展,走上了一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以“争铸品牌、共促发展”为动力的道路,基本实现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关键词:校本课程和谐发展实证研究教育要着眼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则要求学校“开发或选择适合本学校的课程”,并“建立课程教材继续发展的保障机制”。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规定设置的以校为本,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教师按照一定的课程编制程序而开发的多样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加符合独特的地方环境和教育需求,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教育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学生的和谐发展成为社会的聚集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生生存》中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和谐”再一次作为了学生发展的界定语,它真实地呼唤着人的主体精神的回归,呼唤着个性的张扬,呼唤着对生命丰富性的呵护与尊重。课程是学校生活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完美统一的重要平台,关注课程建设,建立多元的课程结构,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2002年伊始,我们就倾力于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与学生个性发展”,开发了“1+5”式的校本课程结构。历经研究、总结、提升,我们深刻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于形式上是“以校为本”,而真正的哲学内涵应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协调、快乐的和谐发展为最高目标。2004年2月,我们又正式确立并启动了《校本课程开发促学生和谐发展的实证研究》课题实验,对校本课程实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与修改,初步形成了新的更能凸显学生和谐发展的“两主两翼”的校本课程结构。即必修课《快乐自编操》《国学荟萃》,选修课《科技乐园》《健康快车》。我们希望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在课程结构方面,能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探索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实施及评价的有效途径,研究开发的校本课程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影响作用及程度。在学生和谐发展方面,能促学生达到全面、协调、快乐的发展,实现“六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在学校特色方面,能构筑杨岔路小学校本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优势,打造“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和谐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学校的特色和品位。一、“两主两翼”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立足我们的课题实验目标,我们围绕“两主两翼”即必修课《快乐自编操》《国学荟萃》,选修课《科技乐园》《健康快车》来全面促学生和谐发展。a.《快乐自编操》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整体健康为目标的《快乐自编操》在我校实施后。我们从自编操的运用开发入手,以体育课堂、群体活动为场地,不断推动其深入开展。我们根据课题组的可行性研究,从三方面进行开发:(1)人力资源方面在研究中,我们除了充分发挥课题组成员的人力资源优势外,还十分注重校内校外人力资源的开发。例如,鼓励有特长学生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