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及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2.了解著名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及对历史发展影响。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了识图能力。[课堂同步练习(A)]一、课堂训练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壮心”指()A.打败袁绍B、消灭东汉C、南下统一全国D、赢赤壁之战2.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劲敌袁绍。3.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役是()A.淝水之战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D、官渡之战*4.请你为历史剧《三国演义》的船(见下图)上准备道具,你不应该在剧中的餐桌上摆放的食品是()A、杜康酒B、玉米西红柿C、葡萄D、萝卜*5.上图中,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主要原因是()A.孙刘联军拥有长江天堑B、曹操南下不得人心C、曹军战线长,不习水战,又造遇火攻D.孙刘联军力量强大,有又诸葛亮借东风*6三国政权(①吴②蜀③魏)结束的先后顺序是()A.③②①B、①②③C、②①③D、②③①*7.下列历史人物中经历过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曹操②孙权③刘备④诸葛亮⑤华佗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8.曹操「外定武功,内定文学」,以下他的作品对应正确的是()A.《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龟虽寿》——山不厌撸2谎嵘睢V芄虏福煜鹿樾摹?C.《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D.《蒿里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9“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对()的评价。A、刘备B、孙权C、曹操D、诸葛亮*10.下列哪个计谋不属于三国时期的()A.空城计B、连环计C、苦肉计D、走为上二、课堂回顾*1材料分析题曹操的功过评价:《三国演义》中曹操既奸诈有残忍,戏剧中的曹操也是典型的白脸奸臣。“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三国志》陈寿“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请你站在当时的角度评价曹操。2.问答题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从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进步还是倒退?三、课堂延伸*1、历史谜语(1)凿壁偷光(猜一历史人物)(2)孔雀收屏(猜一历史人物)(3)红墙(打古代地名一)(4)周郎坐看烧赤壁(打一成语)(5)言必魏蜀吴(打七字俗语)(6)曹操与曹丕(打一外国名著)*2、三国谚语知多少?三国的故事深入民心,现时不会少常用的谚语,成语都与三国故事有关,你懂得这些用语的意思么?请你连连看赔了夫人又折兵毫无实力,虚张声势吓人单刀赴会善用策略,使对方心悦诚服过五关斩六将胆大勇敢司马昭之心一时疏忽造成重大损失空城计有借无还七擒七纵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大意失荆州突破重重难关刘备借荆州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第21课南方经济的发展[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1.能说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2.了解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表现:农业、纺织业、冶铁业。3.认识到和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4.理解北方与南方交流与合作对人类进步的意义。[课堂同步练习(A)]一、课堂训练*1.东晋时期,从北方南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①匈奴②鲜卑③蒙古族④满族⑤羯族⑥越族⑦氐族⑧羌族A.①②③⑤⑧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⑤⑦⑧D、①②⑤⑥⑧2.下列哪些成语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时的情况()①破釜沉舟②投鞭断流③草木皆兵④揭竿而起⑤风声鹤唳⑥斩木为兵A.①②③B、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③⑤*3.好多同学为家乡经济成为全国的中心感到自豪。下列造就这成果的历史背景(南朝时期的江南)哪个是不正确()A.南方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B、南方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C.北方大量人口南迁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传入南方*4.考古新闻:江苏某地区发掘出一批青瓷,专家认为它的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具。请你判断它大概是什么时期的()A.秦汉时期B、夏商时期C、两晋南北朝时期D、两晋南北朝及以后*5.下面古今地名对照错误的是()A.京口——镇江B、建康——杭州C、建业——南京D、会稽——绍兴6.在古代“江南经济发展”中的江南指哪?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广义“江南”泛指长江以南但不包括四川盆地。B.狭义“江南”指长江下游南岸,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东南部C.特指长江以南地区D就是“春分又绿江南岸”的江南7.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的实质是()A.各族人民经济文化交往的过程C.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B.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D.中原先进文化向周边扩展的过程8